智能生活,等等老人家

2020-12-03 06:39:17 作者: 智能生活,等

杨奶奶说,不能改变自己变老的命运,但希望自己慢慢变老,更多享受有人性化的智能生活,更多融入智能生活时代。

今年2月中旬,应江苏省民政厅要求,九如城集团紧急征调40多名员工驰援武汉。在武汉奋战33天,照顾202位老人安全度过疫情危重阶段,帮助武汉两家养老机构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防疫管理流程。

当时,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许多长者对智能手机不熟悉,在封院管理的特殊情况下,他们无法与家人充分联络,恐慌心理很严重。那种无奈与无助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长者也曾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也曾经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作为一名养老服务工作者,我内心深处非常希望时代进步能够顾及并有助于老年群体,让他们同样享受到新时代发展带来的便利。一定不能让长者辛苦一辈子,老了有“被抛弃”“被边缘化”的感觉。

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像杨奶奶一样,积极融入互联网新生活。我也相信未来相关政策会更加充满温度和人性化,给老年人更多关怀与尊重。

微 宇整理

甜蜜老年时光晒出来

■ 钟发贤 甘肃兰州 退休工人

我今年67岁,老伴张玉英65岁。以前的日常生活就是“三点一线”——送外孙女上学、去五泉山遛弯、在菜市场买菜。每天的日子非常规律,但不免有些枯燥。

一年多前,为方便联系,女儿给我俩换了智能手机。可是,新问题又来了:想打电话却找不到数字键盘、想看短信却经常误点链接……感觉还不如原来的老年机方便。有时候,想和老伙计、老姐妹们聊聊天,可在微信里翻半天也不知道该点击哪里。女儿、外孙女也会教我们,但常常没多久就忘了。

从今年10月底开始,社区举办“智学手机·乐享生活”——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活动,我们俩就一起报了名。怎么识别垃圾短信、如何发送微信语音视频、买菜看病怎么扫付款、如何刷健康码……有一位叫李秀梅的社工专门教我们。上课时,她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很详细,既有展示课件,还把资料打印出来给我们。前前后后上了5节课,我们100多位老人都学得很认真,还记笔记。

经过这次培训,我们俩现在已经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了。以前出门不想拿手机,一是不会用,二是怕丢;现在,我们买东西会用手机支付,爬山时拍风景,再也不把手机当累赘。

过去觉得人老了、退休了,就慢慢与社会脱节,好多事不了解,好多人不知道。如今,我们下载了新闻软件,学会了使用搜索引擎,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遇到没听说的人和事,就搜一搜、查一查,感觉很方便。

我们俩身体不太好,经常要跑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每次去医院都要扫健康码。现在,我们人还没到医院,就提前在微信里把健康码找出来了。前不久,我们坐火车回了一趟武威老家。看到我们自如展示健康码,旁边人都很惊讶。

从前,我们连前置后置摄像头都不知道怎么调换,现在我们懂得了拍照要考虑光线、景别、构图。在老师们手把手指导下,我们还学会了“晒”视频。我写的字、她炒的菜,常常会传到快手上,很多人给我们点赞,最多的将近300个哩!往后,我们要把甜蜜的日子常常晒一晒,老年生活就是得自找有乐、自得其乐!

本报记者 付 文整理

老人离不开信息科技

■ 陈仲兵 上海 公司白领

老妈如今88岁了。她老人家最喜欢拍照,不是拍别人,而是被别人拍。智能手机出来后,每次我回老家,她总要我给她拍照片、录视频,然后一起欣赏,饶有兴趣地评价一番。平时,我们分处沪渝两地,相距遥远,每隔一些日子,我们都要微信视频聊天。她耳朵不好,听不清我的话,但就是喜欢看着我、儿媳妇和孙子,乐呵呵地自顾自说话,还会兴致勃勃地跟周围老人说,我上海的儿子和我又视频聊天啦。

从老妈身上可以看出,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同样离不开信息科技。智能手机拉近了他们与远方子女的距离,带给他们不可替代的快乐和满足。家庭中的子女或孙子女辈,应当主动帮助他们掌握相关使用方法,不要遗忘他们。

再说说岳父母。岳父退休之前是贵州毕节地区一所中学的校长,德高望重。平时,两位老人也喜欢与我们视频通话,了解彼此的生活状况,彼此关心激励加油。还有远在首都、与我如同家人一般的大学老师望公。他是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学者,如今退休20多年了,仍活跃在农业科技一线。对于如何让科技帮助老人生活得更健康、更方便、更有趣,他的观点是:一方面要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学习新科技;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更多没有条件的老年人,政府要保护他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