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观察:雪乡为何迟迟走不出舆情困局?

2020-12-03 12:03:53 作者: 舆情观察:雪

如何看待景区高价商品的话题引热议。对于这个由烤肠风波衍生出的新话题,不少网民举例各自经历,指出景区物价贵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并不只是雪乡才有这种情况。有网民就诉苦曾在某景点买过10元一根的玉米,又贵又不好吃,但不买就只能饿肚子。也有声音分析指出,很多景区商店经营都存在垄断性,造成在特殊地方购买商品的不可选择性,因而价格普遍高。因此,也有网民建议,希望政府部门出台政策法规,统一治理景区物价问题。

“南北对立”言论再起引警惕。观察中还发现,在此次普遍理性的讨论声中,一些蓄意挑起“南北对立”的言论也再次出现,声称“烤肠风波是有人在团结舆论迫害东北”,试图带偏舆论场中的对话方向,值得警惕。

舆情观察:雪乡需要怎样的回应?

15元一根的烤肠,在很多景区并不少见,但当它与“雪乡”叠加出现,顿时触发了不少人对于三年前那场“宰客风波”的记忆。2017年年末,一篇《雪乡的雪再白也掩盖不掉纯黑的人心!别再去雪乡了!》的文章曾在全网范围内引发巨大波澜,致使雪乡的旅游业遭受重创,时至今日,依然难逃“宰客”的刻板印象。

在对此次风波的复盘中我们发现,烤肠风波充分暴露出雪乡官方声音缺位与滞缓的问题。观察发现,当地仅在11月27日做过一次简单回应,而当事件热度攀升后却未再进行新的回应,导致升温的舆论情绪未能及时得到化解。同时,事件的后续发展,也暴露出当地并未做好相关话题的议程设置,无法及时对舆论进行良性引导。此时此刻,雪乡更应学习此前普陀山对“海鲜风波”的处理方式,尽快以公开透明的调查回应公众质疑,并借此机会释放善意,表达决心。这无论是对雪乡的旅游还是当地的形象,都将是一次正反馈。

此外,地方主流媒体在面对本地舆情事件时如何发声,也有待商榷。作为地方媒体,应当充分发挥地理上的优势,对当地市场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也应及时挖掘更多当地实际情况,披露更多细节,还原真相,助力辟谣。

当然,想要摆脱负面的刻板印象,打铁终究还是要自身硬。其实,经过几年的重点整治,雪乡在杜绝宰客、规范旅游项目方面已经有了很多进步,目前实施的“明码标价”策略就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举措。但从实际工作来看,仍有不少提升空间。比如,可将游客最为关心的餐饮价格、酒店价格等核心信息提前进行多渠道的公示和发布,避免出现临时性的争议。提升景区的投诉反馈处理水平,改善游客旅游体验。同时,还应构建机构媒体的发声矩阵,将焕然一新的雪乡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

树立一个口碑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无论是经历过宰客门和大虾门的三亚和青岛、还是此刻的雪乡,在遭遇重大负面舆情之后,想要摆脱网络刻板印象、重塑口碑与社会公信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民网新媒体智库研究员张力认为,此次事件可以视作一次警钟,对于地方文旅舆情管理与形象维护工作而言有两点提醒:

其一,冬季以及即将来临的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大众出行意愿高涨,各地方以及景区的舆情压力应是陡增。及时做好舆情应对备案,从短期而言极为关键。

其二,重视事后形象修复是肯定的,但更值得将相关工作前移——在前期做好舆情风险评估,同时加强日常舆情风险防范。相关部门也应对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舆情处置等能力进行提升,这也是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舆情素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朱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