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春:见天地、见众生、最后见自己

2020-12-03 21:17:20 作者: 马晓春:见天

保持初心

是对拍摄纪录片最起码的尊重

“纪录片这条路挺难走的,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光环和别人的理解。”马晓春感受到。没有人群和掌声,没有开机仪式,两个人,一台旧微型面包车就这样出发了;没有资金和拼凑的设备,两个拍摄纪录片的人保持着初心。

“刚开始确实挺难,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越干越起劲,因为有了市委宣传部和台领导的支持,有了辽宁大学专家和教授的支持,有了丹东地方史和档案文献方面专家、学者和爱好者的参与,还有台里几位同事陆续加入其中,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马晓春说。

拍摄过程中的一次经历,让马晓春至今心有余悸。“在我们去鸭绿江湿地采访新西兰鸟类专家梅伟义和他的科研团队时,我和毕晓亮、关妮妮同时陷入了泥泞的湿地里,不能自拔,为了不让手中的设备受损,我们只能将设备高高举过头顶,后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我们才得以脱身。”马晓春说。

在马晓春脚本创作、拍摄和后期制作中,曾担任过辽宁日报记者的父亲给了他很多建议。“就在后期制作时,父亲得病住院了,我去看望他时,他只是说:‘没啥大事,住几天院就好了,你赶紧忙活片子吧!’就在我的纪录片播出时,已年过80岁的父母郑重其事地坐在电视旁观看,当时我的内心是酸楚的。”马晓春说。

马晓春最喜欢智利著名纪录片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的一句话:“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所以,他用镜头诠释了记录片于他的意义,非它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