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消费贷里的年轻人

2020-12-05 06:39:44 作者: 困在消费贷里

■案例 身陷消费贷 欠钱难自拔

“用我请客有面子,轻轻松松下月还。”“用我分期付款没压力,梦幻海岛想去就去。”……在这样极具诱惑力的广告鼓动下,年轻人很轻松就打开了消费信贷产品。而开启信贷消费大门之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在网络平台豆瓣上,有一些名为“负债者联盟”“努力还债联盟”“90后负债交流”的讨论组。这些讨论组中,聚集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万个曾经或正在遭遇网贷问题的人,而从发帖内容来看,他们大多都还很年轻。“超前消费”“积少成多”“以贷养贷”“焦头烂额”是讨论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小松曾经也是负债者之一。今年22岁的他,在大学时开通了“花呗”。“进了大学之后,经常使用支付宝,无意中发现了有‘花呗’这个东西,开通很容易,就开始用了。”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年轻人们喜欢讨论时尚、运动、数码产品。正在此时,苹果iPhone7问世。“128G的5800元钱,我一个月生活费2000元,用生活费肯定是买不起的。”于是,小松又开通了“借呗”,“可以做分期,一个月才还几百块钱,感觉很轻松。”

从那以后,小松开始习惯于使用消费信贷产品,超前消费,“后面就感觉这些借贷产品里的钱,都是自己的一样”。在大二那年,小松在漩涡中越陷越深。“因为赌球。”赌球需要调动的资金更大,小松开始“以贷养贷”,“想方设法去找软件借钱,借这个还那个”。最严重的时候,他同时使用了十多款借贷产品,欠款达到十多万元。

到大学行将毕业时,小松感到,“陷得太深,真害怕”。跟家里开口很难,但是问题已经严重到自己无法解决。他最终寻求了父母的帮助,在毕业后又努力工作还钱,一年多过去了,已经还清了欠款。“我现在已经不碰这些借贷产品了,连支付软件都很少用。”

小松说,自己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他也认为,自控能力差是年轻人的共性。“借贷产品的本意也就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害人。自控能力差的人,再难借的钱,他也能借到。”小松坦承,现在遇到喜欢的东西还是会买,但是会量力而行,“超前消费也不是不行,自己一定要控制一个度。”

■观点 借贷平台要担负社会责任

互联网经济专家刘兴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借贷平台作为一个工具,本没有对错,“工具都不是完美的,产生一些无法预料的后果可以理解。”

但是,如果后果可以预见,或者已经引起了社会热议,那借贷平台就要负起社会责任。刘兴亮坦言,年轻人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很容易受到影响。“我看到过一个广告,就算是借钱,也要过一次像样的生日。这就是平台在诱惑、在引导。”刘兴亮接触过很多深陷网贷危机的年轻人,其中很多是大学生,还有一些刚毕业不久,“他们已经是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偿还能力。但是,平台也不能袖手旁观。”

刘兴亮认为,借贷平台完全可以发挥大数据和分辨能力,对借款者设置一定的门槛,“没有收入的学生,偿还能力是很低的,怎么对他们的消费进行一些理性限制,还需要业内专家进一步论证。”(本报记者 孙毅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