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平
每年十一月8日和9月4日,是我每年里与生日平等重要的日子,一个是记者节,那是我的精力守望。一个是我入职商报第一天的日子,那是我梦开端的时间。
来商报的14年里,我常常夜半秉烛,为新闻愿望辛勤耕耘。14年,我收成着、生长着、前进着……
确实,商报效果了我,我与商报共生长的点滴都令我难以忘怀。
从业之路
从职场新手到“铁树”开花
上班第一天,既振奋又茫然。
时值22岁的我,是全报社年纪最小的新成员。我如愿被安排在了记者岗位,但关于石油职业一窍不通的我,是个规范的小白。
出乎意外的是,我写作的第一篇新闻稿——种出一个大庆油田,就一炮打响、一举成名。此稿取得2006年度中国石油新闻奖三等奖,这关于我而言,可谓含义特殊。
谦虚请教,人人都是我的教师。怎样写稿?写好稿?修正们尽心辅导我。邱美云教师总是大方施教,每次遇到难写的稿件,难起的标题,她都耐性辅导。
随后我被派驻到管道公司、西部管道公司驻站,张杰教师是管道版主编,常对我说:“你不会写,就仿照着宣布的著作写,渐渐就会写了。”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总算有了起色。
受邀参加民营企业新品发布会。
第一次评报得到认可的故事还记忆犹新。
2010年4月9日9时,依照“周五评报准则”的常规,轮到来商报3年的我评报。
“这是我第一次评报。又怕评报,想尽量低沉,少说多做;而促进自己用既赏识又挑剔眼光来读报,从中收成常识是个学习进程,所以我又很想评报。”
此言一出,咱们都看向了我:志平是不是要“剑走偏锋”?
“头版的图片新闻只讲了地处抗旱前沿的中国石油各公司纷繁加人抗旱救灾队伍,却未提及集团公司日前刚刚捐助了2100万元;《全国安全出产大检查发动》这篇音讯仅仅单纯说国务院安委会发出告诉,是否应把中国石油近期举行的安全会议和所采纳的举动也揉进去? ”
站在大局看新闻互联联系令金社长感到惊诧:“咦?你是刘志平吗,想不到你提的这个问题还真有道理!”
“昨夜我看了深夜报纸,只忧虑自个没把报纸评出问题,倒把自己评出了问题。”我诚惶诚恐地说。
一番自嘲和评点往后,金社长先是一愣:“志平挑的这些问题让我很欣喜。之所以要让这些小青年挨个儿评报,便是要激起前进表达能力,让他们有时机多学习,多训练,看来收成是显着的。”
金社长还对我的评报效果做了归纳点评:“看到志平的前进,我很为他快乐。去年时,他做运营也是忽然前进的。一年365天,364天都光耕种没动静,效果最终一天让咱们听了个大响声:一会儿进了10万块钱的广告费。”
采访之路
从坐错车站到采访两万里行
第一次出差采访冒着风险,让我铭肌镂骨。
中国石油集团思想政治作业部安排的系列采访“中国石油·典范”安排商报派人到大连石化采访。时任主任袁伟把重担交给了我,没成想,临行时我失误去错了火车站。
为了不孤负领导不耽搁采访准时抵达,我只好改坐长途客车去。效果,我被坐上了私营黑客车,因为严峻超载,我只好一路站着。寒冬腊月,客车上凉风飕飕,我穿着单薄,一路波动近千公里,驶向生疏城市,我一向提心吊胆地想,车可别出风险,为了采访别把小命搭去。
多年后,我在加油站石油职工书架上看到,一本中国石油典范的图书,收录了我写作的文章,虽五味杂阵却也欣喜。
2013年,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漠里采访井队。
正是这样,随后时间里,职责与任务,顷刻不敢忘,固执与坚韧,永远在路上。
2008年之后,在时任副社长打开宇的精心策划下,辅导我另辟蹊径,在集团公司各级领导屡次指示下,在商报拓荒“中国石油石化总会计师纵横谈”专栏,采访多批次财务主管领导、总会计师,搭建了杰出交流平台。这也成为我运营十多年专访领导的专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