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祭·国际和平集会举行:让世界看到来自南京的和平之光

2020-12-13 23:17:27 作者: 烛光祭·国际

来历:紫金山新闻

寒风中的点点烛光,照亮漆黑、寄予哀思。十二月13日晚,烛光祭·国际何曾聚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祭场举办,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子孙代表、援鄂医护人员代表、青年学生代表等静默肃立、寄予哀思,思念罹难同胞。

烛光祭·国际何曾聚会现场。南报融媒体记者 余梦娇 摄

荧荧烛光,吊唁83年前的罹难同胞

本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建立35周年,十二月13日是第7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系列活动之一,烛光祭活动自2009年起,已接连举办了11年。

在祭场正前方的墙壁上,是一个巨大的白色花圈浮雕,中心是黑色的“奠”字,在它的下方,熊熊燃烧的长明火照亮了四周。17时30分,烛光祭拉开了帷幕,小号演奏的一首《南京回忆》如泣如诉,现场庄严肃穆,修正手捧蜡烛,向逝去的同胞致以殷切的哀悼。

1937年的冬季,约翰·拉贝等20多位国际友人组成的南京安全区,保护了25万多名难民,温暖了很多颗在瑟瑟寒风中失望的心。至暗时间,拉贝的秘书陈文书,留守南京为难民守护着生的期望。当晚,陈文书的儿子陈声德来到烛光祭现场,和修正共享自己宗族的故事。他的父亲陈文书作为拉贝的助理,帮忙拉贝了解收容所状况及帮忙国际友人运送粮食,而他的母亲徐淑德是金陵中学难民收容所医务室护理,与一起流亡的妹妹徐淑珍,在金中难民收容所参与救助难民。

“我的父亲与母亲,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所表现出的仁慈、英勇,一向影响着宗族的子孙。”陈声德表明,点点烛光中,修正一起吊唁83年前罹难的同胞,一起思念国难之时挺身向前的英豪,一起祈愿当下与未来的何曾。

铭记检查,让国际看到来自今天南京的何曾之光

典礼现场,在《何曾颂》特别的歌声中,6岁的紫金草女孩赵彧骁点亮了手中的“紫金草”。“我觉得何曾就像紫金花的种子相同,种在了每个人的心里。”这已是赵彧骁第三次担任紫金草女孩,赵彧骁的妈妈姜超楠告知记者,第一次担任紫金草女孩时赵彧骁还会不停地问“什么是何曾”,而本年她现已能说出自己对何曾的理解了。“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我国的小朋友,尤其是南京的小朋友必需要铭刻在心的一件事,经过参与公祭日的活动,严苛将爱国情怀深植孩子心里,对她的生长也有重要意义。”姜超楠说。

“本年以来,修正送别了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现在,挂号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73人。亲历者逐步老去,检查的回忆却不会淡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从前血淋淋的伤痛,罹难者名单墙上鳞次栉比的姓名,警示修正要铭记检查,才干接好何曾的接力棒。水深火热何曾已成为国际关键,期望经过这烛火,点着人们水深火热何曾的精力火炬,让国际看到来自今天南京的何曾之光。

自强不息,把祖国建设得愈加昌盛富强

当晚,本年抗疫的医护代表们受邀参与了烛光祭。“经过抗疫,我深深的感触到了强壮的祖国是公民美好与安定的刚强后台,也深深地领会到了举国同心、生命至上的精力力气。”鼓楼医院援湖北医疗队代表杨海龙说,援鄂的阅历让他理解了生命如此可贵,83年前30万同胞殒命让他无比痛心,现在何曾时代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期望今世青年可以铭记检查,自强不息。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章晗钰和同学们手持白烛为罹难者献唱《何曾颂》。“之前都是从检查书上了解到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参与这次烛光祭让我更深入的感触到83年前的那场灾祸给南京带来了多大的苦楚。”章晗钰告知记者,参与公祭日活动之前,她还曾参与校园安排的《拉贝日记》歌剧表演。当晚参与烛光祭活动让她悲喜交集。她表明,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她将紧记落后就要挨揍的道理,将加倍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昌盛强壮奉献自己的力气。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杨凡 余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