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十八,打糍粑【征文】

2021-02-17 12:03:18 作者: 散文||二十

这些年,最喜欢看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远方的家》之类的节目,看到全国许多地方,都保留着无缺的陈旧村落和传统习俗。譬如说,打糍粑的办法就有好几种,但没有看到咱们家园的六人打法。

这些年,也到过全国许多地方,参加了一些村庄的习俗旅行体会,特别是打糍粑,每次遇到,无论是一人打的,二人打的,仍是有三人打的,都要试一试。尽管很累,粑棍都难以拔出来,一瞬间就上气不接下气,但是感觉很亲热,很有意思。并不彻底是因为家园情结,我以为六人法最合理,最科学。打糍粑就像打铁相同,要趁热。糍粑黏性大,简单粘在击打的用具上,一、三、五起,二、四、六落,交织进行,这样就正好互相地将粑棍上粘住的糍粑撸下去,防止粑棍之间互相粘连,拉扯不断,然后到达爽性、利索、省力的作用,打出来的糍粑细腻、黏稠、糍实。

现在,糍粑早已不是只要新年才干吃到的稀罕物了,菜场和超市随时都能买到。但是,这些买来的糍粑,总是吃不出本来的滋味——没有本来那么糯,没有本来那么糍,也没有本来那么香。听说这些糍粑都是机制的。于是就想到老家去买糍粑。但是,村里的老房子基本上拆光了,咱们也不聚族而居,有的搬出村子盖了小楼,更多的人则是在县城买了房子,人们再也不必老法子打糍粑了。

小时候十分想吃而没有吃到的那种“绿豆糍粑”,现在已经成为家园有名的特色小吃,很一般,很往常,县城和各乡镇,到处都能买到。或许豆沙是粉碎机里打出来的,或许糍粑是机制的,或许是吃得多了……感觉也不是儿时幻想的那么甘旨。

又快新年了,大街两头都挂上了红红火火的大灯笼,小区里张灯结彩,播送里唱着祝愿新春的喜庆的歌,街头巷尾呈现出迎新年的现象。飘飘洒洒的雪花,使这种祥和气氛愈加浓郁,这正印了儿时的老话:“下雪才叫新年哩。”

雪中又弥散着糍粑香……

插图/作者供给

秦和元,湖北红安人,武汉作协会员,著作散见于《人民日报》《长江日报》《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学习强国”“光明日报出版社”等数十种报刊及渠道。俩散文当选中宣部《收拾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一书;其著作被华中师大及十多个省市用于中高考模仿试卷。著有散文集《村外的小溪》。

总编:琅 琅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