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漂泊地球》中,科学家们在空间站冷藏了1亿颗农作物种子,以防范环境的改变导致作物灭绝。这是地球消灭时,人类文明连续方案“火种”的一部分。
而在实际中,这样的“种子库”还真的存在,它们被称为种质资源库。
据新华网22日报导,我国最大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坐落北京。在这儿,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种子被分装在很多小纸袋中,上面标示着它们的“身份编码”。
这份“种子身份证”能够轻松识别出它们来自何方、是何品种、有何特别之处等信息。
国家作物种质库副研究员张金梅介绍道,种子入库前需求阅历初整理、发芽、枯燥、挂号、封装等程序,最终入库,而且每隔5至10年要取出样品出库从头查验一遍,以保证它们的发芽率保持在必定水平之上。
作业人员将种子抽样后放入特别试验设备进行发芽率检测
枯燥处理后的种子
最终种子会被送进低温种质库。这个库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坐落入口处的小习惯间,温度比库房外低,但没有到达零下18℃。入库或出库的种质资源,会在这儿逗留15天左右,习惯温度的改变,然后进入下一步。
另一部分便是中心库,里边遍及四五米高的架子,装满了内置种子的小金属罐。两排架子之间的缝隙很小,只能经过机械才干挪开架子,由作业人员进入存取。
张金梅介绍,在零下18摄氏度、湿度小于50%的国家种质库,种子的保存寿数可延长到50年以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而在我国,能将种子保存寿数延长到50年以上的长时间库有两个。
一个是上文说到的这个国家作物种质库,建于1986年,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保存了粮、棉、油、果、蔬等340种作物,主要任务是对农作物、蔬菜、牧草等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长时间战略保存。
另一个长时间库是坐落青海西宁的复份库。据环球时报报导,每份种子资料会包装成3-4盒,其间1盒存放在青海复份库,别的2-3盒存放到国家种质库。
现在还有一座新的种质库正在建造,地址坐落我国农科院内。新库使用了更多的科技设备,将是一个全自动的智能库,规划容量为150万份。到时,我国的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将超越美国(近60万份),位居国际第一。
此外,我国还有10个中期库,种子在零下4摄氏度的库中保存10-20年,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分发种子。
看了这条新闻的网友又脑洞大开了:已然《漂泊地球》里的种子库实际里都有的话,那推着地球跑的行星发动机会不会也……
当然这些都是玩笑话,种子资源作为培养新品种的物质基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战略性物资。
早在2007年,挪威政府就在间隔北极1000公里的岛屿上建立了一座“种子库”。这座“种子库”被称为“植物界的诺亚方舟”。这座“种子库”最多能够贮存450万份种子样品,有常见的水稻、小麦,也有大多数人历来都没见过稀有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