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团队在东天山区域发现了疑似是大月氏的王庭遗址的“东黑沟遗址群”,该效果当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可是这个严峻发现到底是不是大月氏遗址?要想得到世界学术界的公认,就有必要走进中亚,沿着其西迁道路“走出去”,找到西迁中亚的大月氏遗存,做到两相印证。
在1999年的我国考古学会年会上,王建新活跃向同行们论述我国考古走出国门的重要性。他提出:“我国考古必定要走出去,只要把我国放在世界文明的大格式下来看待,才干更明晰地认知中华文明的特质和优势。”
王建新以为:“展开境外考古,把握世界文明的一手材料,不再吃‘学术剩饭’,才干宣布‘我国好声响’。”
“走出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面临生疏的国度,他既茫然又忧虑——在那里考古研讨,能不能得到国外同行的支撑与协作?能不能得到方针支撑和条件保证?在中亚展开考古研讨有没有外交方针支撑?“已然我国考古必定要走出去,那就由我开端吧。”
2009年,王建新成为了首个进入中亚展开考古研讨的我国学者。当年6月,在其时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吴欣博士的帮忙下,王建新教授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15天的查询。开始了解了两国古代文明遗存的散布情况和特征,与两国多家学术组织树立了联络,为展开中亚考古作业奠定了根底。
寻觅和承认西天山区域散布的古代月氏文明遗存,厘清古代月氏与大夏(巴克特里亚)、贵霜、康居、粟特的联系成为新的课题。但王建新介绍,其时的作业在经费、方针等许多方面都没有保证。
这一局势在2013年被改变,当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议。尔后,王建新向陕西省政府做了丝绸之路研讨专题陈述,得到支撑。
2013年十二月,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讨所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明考古查询、开掘与研讨”项目的协作协议,并成立了中乌联合考古队。与此一起,陕西省政府中亚考古研讨专项经费立项。由此,西北大学中亚考古进入快车道。尔后的2015年8月,西北大学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前史、考古与民族学研讨所也签定了协作研讨协议。
二零一八年,各国专家在拉巴特墓地考古工地前合影。构建东方视角下的中亚考古
据王建新介绍,中乌联合考古队于2015年至二零一六年开掘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西南的撒扎干遗址,共开掘5座小型墓葬、一座大型墓葬和一处石构房址,承认其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游牧遗存。
从墓葬形制、掩埋风俗、随葬品组合等方面看,撒扎干的发现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和中部的锡尔河、泽拉夫善河流域曩昔发现的一批古代游牧人的墓葬文明特征根本相同,应属同一考古学文明。从时代、散布区域和文明特征看,它们应与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康居有关。撒扎干的考古发现还告知考古学者,撒马尔罕盆地南缘、西天山北麓是古代康居的势力规模,古代月氏人的遗存应该在更南的区域寻觅。
二零一六年秋,中乌联合考古队在西天山以南的阿姆河北侧支流苏尔汉河流域再次查询过程中,于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州拜松市拉巴特村发现一处被当地居民盖房取土损坏的墓地。
2017年至二零一八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对拉巴特1号墓地进行了开掘,共清理了94座小型墓葬。除被损坏较严峻、无法辨识形制的6座墓葬外,其他为竖穴墓道偏室墓59座和竖穴土坑墓29座,并在一座墓的墓道内发现一具被肢解的女人骨骼。
这批墓葬的葬式均为仰身直肢的单人一次葬;男性个别多随葬短剑、箭镞、削刀、带扣、牌饰等兵器及东西,并有双耳罐、高足杯等陶器;女人个别多随葬具柄镜、手镯、戒指、耳环、发带等金银铜铁首饰,以及很多玻璃、费昂斯、蚌贝、玛瑙、水晶等组成的串饰,也有双耳罐、高足杯、单耳杯等陶器。
拉巴特墓地的发现,与20世纪50时代至90时代苏联考古学家在塔吉克斯坦西南部的图尔哈、阿鲁克陶、考库姆、克希洛夫等墓地,土库曼斯坦东南部的巴巴沙夫墓地,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的阿伊尔塔姆墓地等处发现的文明相貌相同。墓葬地表构筑圆形石围或封堆,以竖穴墓道偏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为主,多为仰身直肢的单人一次葬,均出土了很多的随葬品。结合碳14测年数据,包含拉巴特墓地在内,这类遗存的时代规模可确以为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至公元1世纪前半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