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熊芳雨3月14日报道:位于外滩18号的久事艺术空间日前迎来“京海观潮——水墨艺术展”。展览首次以“南北交流、艺术对话”的形式展出来自京沪两地,两位艺术大家范存刚、汤哲明先生的水墨书画作品。
一位以豪迈之写意描花鸟,一位则以精巧之工笔入山水,在笔墨游走之间体现出各自对于中国书画的独特感悟及深厚的功力。53组水墨作品,创作涵盖了花鸟、山水、书法等主题。
记者了解到,展览取名“京海观潮”,意在呈现南北艺术家各自精彩及融汇演变。其实京沪之间艺术交往源远流长,近现代画坛有两位巨匠并称“南吴北齐”,说的正是吴昌硕和齐白石,他们之间还有一段京沪学习交往的“轶事”。
吴昌硕在上海完成艺术上“暮年变法”,擎起海派艺坛大旗。在传统的文人泼墨大写意中,参以酣畅淋漓、郁勃阳刚的金石笔法,糅合进西洋红等鲜艳夺目色彩,强化视觉效果,最终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格。这种画派被吴昌硕的学生陈师曾称为“红花墨叶派”,由此也影响了齐白石画风。
定居北京的齐白石接受陈师曾指点,决定“衰年变法”,改变自己一贯的绘画风格,而他重点学习对象正是吴昌硕。之后一次中日联合展览上,齐白石画作大获成功,影响力超过吴昌硕。让吴昌硕说出了“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这话。为此齐白石刻下一枚印章:“老夫也在皮毛类”以作回应。
京沪艺术的相互借鉴在当下也一直在继续。来自上海的汤哲明,有着扎实的学院派功底,曾供职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担任硕士生导师。其画作多借鉴唐宋青绿工笔山水,又重写生与“界画”形式,而界画起源自北方。因吴湖帆、张大千等艺术大师因缘际会大量摹习、鉴赏从紫禁城里流出来古画,并在摹古创作中赋予了时代新意,开创出海派艺术的复古画风,因此,这一路海派拟古画风的源头,与北京大有关系;
有趣的是,来自北京的范存刚画作,却彰显出海派韵味。范存刚供职于北京荣宝斋,在他笔下,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点画笔墨,饶有趣味的物象造型,诗书画印的布局,与吴昌硕齐白石相承相续。范存刚潜心研习大写意花鸟画二十余载,他的老师吴悦石,曾经师从齐白石弟子王铸九,所以范存刚相当于齐白石再传弟子,而齐白石师承海派艺术宗师吴昌硕。
南北两位艺术家生活在北京上海不同文化语境中,各自追索不倦,各有创变。范存刚笔下花鸟世界无不删繁就简、极尽写意,充满灵性跃然在纸上。范存刚画茄子名曰“紫袍加身”,画牵牛花名曰“我心光明”,创作的“落尽残红始吐芳”则正契合了中国文化精神深层的气质。
近代海派山水的兴盛,也与对唐宋山水取法息息相关。从张大千、吴湖帆到谢稚柳,无不对唐宋青绿工笔山水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大量的吸收借鉴,从而引领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在近现代的转型和新生,而这一传统同样在汤哲明画作中得以延续。
久居上海的汤哲明长期致力于山水画创作,创作的《稼轩闲居图》不拘于“南北宗”,笔下摆脱了明清以降山水画渐趋程式化的范畴,尤以北宋山水画厚重磅礴、包罗万象最为典型。
策展人那里表示,“从学术渊源上说,‘海上画派’的影响,通过吴昌硕、潘天寿一脉,传至杭州的中国美院,对今日浙派的艺术精神仍有影响。另一方面,整个海派艺术发展所呈现出来兼容并蓄、锐意创新的精神,是艺术进入沉寂期需要突破转变时必需的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