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能重工(300569.SZ)发展之“能”的演化

2021-03-15 15:28:23 作者: 天能重工(3

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使用能源,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就发现了已知人类最早的用火遗迹。中国也有钻木取火的考证和流传至今的击石取火的技法。早在西汉,中国人已经使用煤炭冶铁。人类发展至今,能源利用经历了四个阶段:柴草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和多元化新能源时期。柴草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人类是目前宇宙中已知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物,人的能力巨大,18世纪60年代工业化以来,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加速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20世纪末,新能源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者逐步登上历史舞台,1980年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确定了新能源的内容,太阳能、风能、核能作为最主要的新型能源形式开始迅速发展,山东省青岛胶州市青岛天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300569.SZ)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天能重工的发展,离不开其“能”的演化。

(青岛基地厂区实景)

地之能

目前石油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离不开这种从地下开采而来的“黑金”。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据中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因为石油采自于地下,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具有相对有限性,这里我们称之为“地之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我国相继勘探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全国掀起一轮“石油会战”,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1988年,郑旭从西安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位于青岛胶州市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七建设公司金属结构厂,投身于石油工业大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中石油七公司是中石油集团下属重要的石油化工装置制造、施工企业,累计承建各类工程700多项,建成各类化工炼油装置140多套。在这里,郑旭依靠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渐成长为一厂之长。由于石油管道与风机塔筒同属钢结构产品中的压力容器,制造要求和技术标准具有较多的相通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笔来自日本的风机塔架订单成功落地中石油七公司钢结构厂,让时任厂长的郑旭看到了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此与新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之能

2006年,在看到新能源行业的巨大商机后,郑旭毅然决然辞去“铁饭碗”的工作,与当时一起在中石油七公司共事的张世启、宋德海等第一批高管共同创立了天能重工的前身——青岛泰胜电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开始了乘风破浪的创业历程,出身于中石油公司的管理层也奠定了天能重工按照国企标准进行严谨、规范管理的企业文化。郑旭会同一批同事,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实现,顺应历史潮流,紧紧抓住能源创新的契机进行创业,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可称之为从“地之能”向“人之能”的演化。

初入风机塔架行业,缺资金,少人手,只能在胶州市的海尔大道旁租个厂房,创业团队也都是身兼数职,高管们既要抢订单,也要抓采购,还要管财务,降成本,郑旭和张世启几位高管亲自开车到全国各地跑市场,千辛万苦拿到订单后,又继续驱车到各地钢厂谈价格,采购原材料,一个订单从头跟到尾,也正是这样的创业精神奠定了天能重工优质的产品质量,并且逐渐被广大业主所认可。为了抓住风电行业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创业团队选择与当时已初具规模的上海泰胜电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在胶州市建立上海泰胜分厂,依靠其现有的经验和资金在风机塔架领域迅速打开市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