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校外培训大整顿 培训班何去何从?

2021-03-17 16:40:04 作者: 北京校外培训

疫情影响下,线下培训机构复课波折、学员流失,加之场地租金、教师工资的压力,让不少账面现金流不到3个月的线下机构相继倒闭,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机构也表示压力山大。

不同于线下教育,在线教育的问题是冒着亏损投入营销大战,烧掉的钱则来自于预付费和融资。一旦迟迟拿不到融资,又很难自身造血,就只能在预付费上花心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日前在《资本漩涡下的在线教育》一文中指出,资本助推之下,企业竞争加剧、行业内耗严重。

2019年12月,《北京市预付式消费市场监督和服务管理办法》等若干文件出台,规定按培训周期收费的,禁止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

与此同时,教育培训预付资金的监管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始试点,方式是让培训机构将资金先存入银行。比如天津,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应在天津市范围内选择1家银行,开立唯一的学费专用账户,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应缴入专用账户管理。

部分地区还采用了缴纳固定额度的保证金作为资金监管手段。比如江西,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设置的意见》指出,培训机构应及时足额缴存不低于30万元的开办资金。

梁挺福指出,校外培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既是校外培训本身固有的问题,也是培训机构在急速扩张中伴生的副产品。

校外培训机构首先是盈利机构,为了发展、盈利甚至竞争,就有可能存在资金风险、超前培训、焦虑广告语等诸多问题。

校内校外寻求兼容

当然,校外培训的问题,还需要放到校内校外的全景视野中来看待。

校外培训怎么就成了刚需?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指出,一刀切的减负政策让教育需求外溢,是让校外培训受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志文认为,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需对减负的指导思想进行必要的调整,真正落实好区别化减负。对于合理的要求,也需要最大程度在校内解决,而不是把这种需求挤到校外。

不久前以深圳为讨论中心,全国各地将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纳入行动,在3点半放学后延长课后服务时间,并指导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作业。

校内教学才是学科教育的主战场,“要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校内教育教学安排、管理服务要调整、要跟上,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

那么,今后校外培训何去何从?会彻底消失?

3月15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市教委已启动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有序恢复的工作,支持符合办学标准、有益于学生学识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校外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开展线下培训。

需要明确的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和治理,其目的并不是打压培训机构,更不是对其“一关了之”。《北京日报》发文指出,目的是通过相应举措,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共享共治共荣的教育发展新局面。

梁挺福认为,校外培训与课堂教学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兼容之道,在于满足多样化需求与政策鼓励联合合作。

培训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比如机器人、编程、溜冰等多样化需求的存在,也就需要培训机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有些服务是学校提供不了的,即使是有条件也不可以做,因为很多是违规行为,学校决不可提供,但培训机构就可以做到。

对于资质齐全、能够有稳定的学习环境和优秀师资、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机构,则可以根据招标条件与学校合作,丰富校园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