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咖啡,所以上海”,咖啡文化何以成为上海城市文化鲜明符号
南京西路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贯穿上下两层的巨型咖啡生豆储存罐和头顶透明管道中不停赛跑着的咖啡豆,是这里最有特色的风景。从咖啡师手中接过两粒咖啡豆,00后女孩王晓摊开手掌,和同伴仔细端详,“喜欢喝咖啡,还想知道咖啡背后的门道。如果有外地朋友来上海,一定会介绍他们来这里”。听说4款“致敬上海”系列限定臻选咖啡饮品当天上市,两个年轻女孩决定尝新。“弄堂晚风”“外滩雾晓”是什么?还没品尝到滋味前,新品名称已先声夺人。
调查显示,城市经济繁荣、职场氛围浓厚、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咖啡馆和咖啡的需求就会提升。近年来,上海咖啡馆数量迅速增长,上海市民人均一年20杯咖啡的消费规模全国领先,不少国际咖啡品牌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也都是上海。3月29日起,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指导的“上海咖啡文化周”将在全城展开,“致敬上海”系列咖啡正是国际咖啡巨头星巴克献给上海这座城市的新创意。
“因为咖啡,所以上海”,“上海咖啡文化周”打出的这句口号令人浮想联翩。咖啡文化何以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鲜明符号?在上海,提到咖啡,你能感知到哪些关键词?
威海路上在街边小店买咖啡的年轻人 李茂君 摄
历史
海派文化一个标识
用纱布包着咖啡粉在钢精锅里烧咖啡,一度在上海家庭流行。哪怕条件艰苦,上海人仍“倔强”地喝着咖啡。
咖啡是舶来品,19世纪中叶进入上海后,逐渐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标识。
1886年,上海第一家咖啡馆——虹口咖啡馆开业。20世纪80年代,上海咖啡厂开始生产铁罐咖啡和小方块咖啡。用纱布包着咖啡粉在钢精锅里烧咖啡,一度在上海家庭流行。哪怕是在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岁月里,上海人仍然“倔强”地喝着咖啡。
去年在长三角巡演的原创话剧《金家花园》讲述50多年来的上海城市变迁,饰演卢水娟一角的湘妹子温阳回忆,每次演到搪瓷杯里盛咖啡的情节,可以明显感受到台下观众有不一般的反响。温阳本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因为对上海一直以来的情结,工作9年后辞职考上海戏剧学院。问她到底什么是上海的感觉?她笑了:“可能说出来就不对了。它在街头巷尾,在一杯咖啡、一片树荫,甚至路上一个井盖上。”
想到上海,就会想到咖啡,不只是温阳一个人的感受。坐落于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武康路、淮海路五条马路交界处的武康大楼,外观如同一艘扬帆远航的船。“船头”位置,以咖啡+文创为主题的30°空间上月向市民开放,首展正是“本原Faith of Youth——城市文化咖啡创意艺术展”。“上海咖啡文化周”期间,这里将推出展览延伸活动“啡尝特展”。
市民在武康大楼30°空间驻足观赏由咖啡渣堆成的“小山”装置艺术
“这是一条神秘之街,而这条神秘之街最神秘的地方,是在咖啡店里。”在30°空间的语言墙上,贴着从老上海报纸上剪下来的和咖啡有关的句子,有西班牙语、法语、英语等。一句西班牙语翻译成中文,是“我美好的一天从咖啡开始”。工作人员发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人刚接触咖啡时,就对咖啡有很高的格调和讲究,“上海的咖啡文化在当时蓬勃发展,呷咖啡成为一种时尚,和现在一样,人们交流的场所很多时候会在咖啡馆里”。
咖啡,不仅与海派文化密不可分,也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20世纪二三十年代,虹口的公啡咖啡馆就被鲁迅称为“革命咖啡馆”。夏衍曾回忆:“我记得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是1929年10月中旬,地点在北四川路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的公啡咖啡馆二楼,参加者有潘汉年、冯雪峰、阳翰笙、钱杏邨和我等10个人。”又说:“筹备会一般是每周开一次,有时隔两三天也开过,地点几乎固定在公啡咖啡馆二楼一间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间。”在1929年10月开业的西门书店,是一家与“左联”有关的进步书店,开业不久后就附设了咖啡座,是上海最早有咖啡座的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