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偷拍”了焦裕禄最经典的照片,焦裕禄精神的重要传播者之一刘俊生辞世

2021-03-24 08:49:54 作者: 他“偷拍”了

这时,刘俊生忍不住插话说:“焦书记,每次跟你下乡,你都告诉我带上照相机,可为什么不让我给你照相呢?”

焦裕禄说:“让你下乡带上照相机,是让你多给群众拍照。广大群众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和忘我劳动精神,是很感人的。给群众照相,既对他们是个鼓舞,又很有意义。”

刘俊生讲出自己的一番理由:“要是把你和群众劳动的镜头拍下来,群众看见照片,一定会激动地说,我和县委书记照相了!你看,这个是我,那个是他……这不是对他们更大的鼓舞吗?”

焦裕禄被刘俊生搜肠刮肚讲的理由逗笑了,挥挥手说:“你说得有道理。好吧,你找理由给我照相,那今天就照一张吧!”

“怎么照法?”乐不可支的刘俊生憨直地问。

“我爱泡桐,就在泡桐树旁,给我们照个相吧!”

根据刘俊生的建议,焦裕禄穿好上衣,依旧敞怀露着土黄色的鸡心领毛背心,随手抻一下上衣说:“就这样照吧!”说着,走到几棵泡桐树前,右手倒背,左手自然扶住一棵锨柄粗的泡桐树。站在焦裕禄左侧的孟庆凯,伸出右手扶住了焦裕禄手上的树干。

焦裕禄叉腰站在泡桐树旁(解放日报资料照片,刘俊生摄)

刘俊生不失时机地按动快门,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焦裕禄在兰考的4张留影,都拍摄于这一天。其中,侧身锄地和蹲在地里拔草的两张,系上午摄于老韩陵村北农田;站在泡桐树前和手扶泡桐树的两张,则是下午摄于胡集大队朱庄村南林地。焦裕禄与孟庆凯合影时,两人手扶的泡桐树,就是今天兰考闻名遐迩的景观——“焦桐”。后见诸报刊的这张照片,多将孟庆凯隐去。

刘俊生洗好照片送给焦裕禄。焦裕禄端详照片,目光停留在自己叉腰站在泡桐树旁那张上,连声说:“这一张好,这一张好!”

刘俊生把焦裕禄的4张照片贴在日记本首页,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每当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思想处于低潮时,他总要习惯性地看看日记本里和办公桌上的焦裕禄照片,从中寻找慰藉和力量。

1966年春,焦裕禄事迹受到广泛宣传后,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又找刘俊生要焦裕禄的照片。这使刘俊生愈加惭愧:焦裕禄的兰考岁月有那么多的感人瞬间,自己却没抓拍下来。尤令他追悔的是,1963年12月10日,刘俊生随焦裕禄踏雪下乡慰贫,一天转了9个村子,在城关公社梁孙庄梁俊才老大爷家,焦裕禄对卧病在床的老人深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时,自己就在身边,可偏偏没带相机,未能将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定格!他拿出仅有的4张焦裕禄留影兰考的照片给穆青。穆青再次细看照片,感到焦裕禄手扶泡桐树的这张很有意义,问:“这棵泡桐树还有没有?”“有啊!”一句话提醒了刘俊生。他找到发小和同学、胡集大队党支部书记胡安民,提议保护焦裕禄留影的这棵树。1968年,胡集大队干部群众自发拿鸡蛋、粮食兑砖和石灰,在“焦桐”旁建起纪念碑。刘俊生作为胡集村走出的笔杆子,应邀撰写了碑文。

刘俊生在宣讲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感天动地的事迹传遍中国后,一拨又一拨编辑、记者找到刘俊生,向他要未发表过的焦裕禄照片。或许是为了回应人们失望之余对他的埋怨,1966年3月3日,刘俊生在上海《新民晚报》发表《在泡桐树下拍的一张照片》一文,其中写道:

在这里,我要向来兰考参观访问的同志们表示歉意,请你们不要再质问我,为啥给焦裕禄同志拍的照片这么少;也不要再向我要焦裕禄同志的照片底版了!老实告诉您:我拍下他的照片,的确就这么三四张。您非要焦裕禄同志英雄形象的照片底版不可,那么,就请你们到兰考三十六万人民那里去要吧!到全国六亿五千万人民那里去要吧!他们的心里都存放着焦裕禄同志英雄形象的照片底版!

刘俊生辞世后,焦裕禄时期的老同志和亲朋故旧纷纷前往吊唁。人们忆起,当年宣传焦裕禄时,《河南日报》准备调刘俊生去当记者。这对他来说无疑是改变命运的良机。在县里搞新闻毕竟平台小,难有大的发展。到省城郑州工作,不仅本人事业可以步入新天地,孩子的教育和家人的生活也会有所提升。然而,新华社河南分社从有利于宣传焦裕禄的角度考虑,找到县委领导,建议刘俊生继续留在兰考,并借调他到分社协助采访和整理素材。在事关个人前程的重要抉择面前,这个像泡桐一样在黄河冲积平原泥沙中长大的汉子,也像泡桐一样隐忍和不计贫瘠,默默选择了服从,把生命和事业之根更深地扎进故土。刘俊生一辈子未走出兰考,退休时仅为副科级,但他无怨无悔。回溯往事,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焦裕禄精神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