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无论乘高铁还是坐飞机,进站都需要核查身份。购票后“老赖”是如何顺利通关的?
北京市西城法院法官高亢说,根据已查实的案例,被执行人大都选择使用纸质证件走人工通道,避免用身份证走机器刷票通道。例如,赵某在火车站就称身份证被消磁,凭借“行程信息提示单”走人工通道,规避了机器检验。
对于机场的安检,多名“黄牛”在向记者推销机票过程中声称,购票成功后,拿着身份证明和电子登机牌人工安检就可以,因为“安检通常只检验是否人票一致”。
一名“黄牛”发来的几张微信对话截图表明,一名王姓“客户”在3月16日成功登机。记者根据“黄牛”提供的姓名和电子客票号等相关信息,询问南方航空公司客服,对方确认了这名乘客的相关出行信息,并确认是“国际机票”。
记者又根据这名乘客的身份信息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能找到对应的“限制消费令”。
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境外系统订购机票后通行国内机场,在离港环节,一些“限高”人员相关数据可能未被主动识别并拦截,导致部分人员成功出行。
加强打击“黄牛”,升级监管手段
法律界人士分析,失信被执行人通过“黄牛”订票,属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行为,经查证属实,可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予以拘留、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北京大成(温州)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金克明表示,失信被执行人乘坐高铁、飞机,直接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要强化搜寻隐匿财产的线索;对此类帮助购票的‘黄牛’,也要明确定罪量刑细节。”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均在网上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及限消信息也可通过公开渠道查询。一些不法分子大量收集“客户”资料,定向推送广告信息,一些销售渠道也较为隐蔽。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针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措施,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任由“黄牛”钻空子,会让被限制消费人员逍遥法外,不利于提高法院执法能力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时堵上漏洞,才能保证限制消费令发挥应有的威力。
业内人士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系统信息,将“限高”人员护照、其他证件和人脸等各类信息录入系统。各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落实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技术屏蔽“黄牛”广告,减少违法交易,并及时监测、筛查相关信息。
针对各环节存在的漏洞,高亢提出,交通运输部门、第三方订票平台等要升级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对各类证件的识别度。同时,无论人工验票还是机器验票,都要做到统一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