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徐兴堂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7楼,等待采访特区成立仪式。当电视幕墙里两国国旗一降一升时,徐兴堂和同行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一旁的几位香港记者亲热地向他打招呼,说:“我们是一家人了。”他随后就注意到在门口站岗的警察已经摘下带有皇冠标志的警徽,换上了特区紫荆花警徽。这成为整个采访过程中最让他激动的一刻。“历史就这样走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徐兴堂后来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尽管我所在的位置与现场隔着两层楼,但我分明感觉到了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场面。”
“‘倒计时’重要,但‘正计时’更重要”
毫无疑问,交接之夜过后,香港进入了历史新纪元。一位香港人兴奋地说:“当年香港是用枪炮开始的,今天的香港是用礼花礼炮开始的。”
据当时媒体报道,回归烟花汇演对着维多利亚港海面进行,在20分钟内共发放烟花近两万枚,皆为中、英烟花厂商的杰作,亦是香港首次同时放中、英烟花。
有关各类回归活动的画面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在香港邮政总局门前,人们排起长队,争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邮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首日封。
在香港回归、特区成立的第一天,张惠玲和同事分几路出门采访,发现回归改变了很多,又好像一切如常,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湾仔的茶楼一早便有很多人饮早茶,唯一不同的是人们早上多买了几份报纸。关于回归,很多报刊都出了特刊和号外。张惠玲的同事采访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在香港中环的广场上,徐兴堂看到人们在新建的回归纪念亭前拍照留念,把镜头对向立法局大楼上首次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一对在此拍照的年轻恋人穿着别致的T恤衫,身前的五星红旗上写着“你好,中国!”身后则是“再见,英国!”
7月1日一整天,人们拿着香港地铁公司发行的价值25元的回归纪念车票,可在一天内不受次数距离限制,随便乘车。
张惠玲在报道里写下跑马场的情况,设在跑马地的马会总部大楼原标有英皇标志的赛马会会徽除去了“英皇御准”四个大字。“1997年后,香港的马照跑,只是没有殖民色彩了”。
而港股在回归后则给出了积极的回应。1997年7月3日的报道显示,在特区成立后的首个交易日,港股正如业内人士所料开红盘。在经过5天的公众假期后,恒生指数以15345点的历史高位开盘,金融股表现良好,股指全日升445点。
香港最大银行,汇丰银行副总经理、中国区行政总裁王浵世也在当天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是“格外繁忙的一天”,他接到的电话里,大多是商谈与在中国发展业务有关。他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兆头。
当时入职4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赴港记者史靖洪,也在前后20天的采访中发现,尽管香港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节奏,但香港人的心态已有了细微的变化。越多越多的香港人开始接受普通话,并学习普通话,而在几年前,讲普通话的人会受到白眼。
她看到企业家李秀恒在自己的名片后写道:“‘倒计时’重要,但‘正计时’更重要,让我们为政权回归后香港的更加繁荣安定而努力。”一位该公司的雇员刘先生笑着说,原来在香港,有面子的事情都是外国人的,中国人就是挣点钱。现在香港回归了,中国人也应该有面子了。
回归时刚上大学的梁浩宏当时一心希望尽力完成学业。2000年,他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制造工程系,但所读的专业决定了他必须回内地工作。他在接受访问时说,因为香港已没有这些行业。“在工厂里,我意识到自己与朋友都需要认识内地的情况。”
对老歌《明天会更好》印象深刻的孔永乐,长大后走进不同高等院校学习或工作,开始关注香港大学生的“明天”。香港回归20多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这样描述自己对于香港回归的最大感受:“以往是依赖英国人为我们作决定,现在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才有利于下一代。”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