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四十多年记录火车上的人生百态

2021-04-03 00:42:15 作者: 王福春:四十

王福春从20 世纪80 年代、90 年代开始拍《黑土地》。由于他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像走亲戚似地走乡串屯,挨家挨户地串门,进了张家,又进李家。因为他从小在农村和城市交界的地方长大,在大野地里奔跑,到瓜地偷瓜吃,对农村特别有感情。

不知是在城里待久了,还是因为年龄的关系,王福春思念家乡的情感与日俱增。

梦中常忆起儿时在林中打鸟,在草丛中捉蝈蝈,在河里洗澡抓鱼,骑猪逗狗;常想起家乡的茅草房、大火墙、热炕头、糊满报纸的土墙,老太太围着泥火盆,抽着大烟袋唠着家常,老头穿着厚厚的大棉袄、二棉裤,头戴狗皮帽子,脚穿靰鞡鞋;常回味家乡的黏豆包、冻饺子、猪肉炖粉条……那剪不断的思绪、抹不去的情怀,总使我魂牵梦绕,无法忘却。

这实际上也是在拍他童年儿时的记忆。

王福春拍《黑土地》,拍黑土地的原生态,同时又拉着大白布为背景拍东北人家,一家一家拍。他爱用爱普生打印机把照片打在宣纸上,把摄影、书法、篆刻、国画融为一体,后来在在平遥展上获十万大奖。

拍摄时,王福春并没有车,他就赶上啥车坐啥车,沿着黑龙江流域 3000 多公里沿线,辐射到黑龙江各地。从北极村到北大荒,找黑龙江人的特点。

“因为大画幅是摆拍,不允许抓拍,当时受亚当斯的影响,小光圈,慢速度,拍风光行但拍人真就不行,1/8 秒人稍微一动都是虚的,最高的1/15 秒,光圈还收不到f/32,也就f/22,而且大晴天还不行,大画幅必须是在阴天散射光,光比不能大,那种黑白效果才好。

现在回头看这些照片,那时候真是凭一股冲劲,拍了就拍了,走了就走了,人生就是这样,这一步你不能犹豫,迈出去就迈出去了。”

而今,王福春不得不放下他的相机,告别他的观众,他的火车情结也将随之而去。

有些人拍纪实摄影,看到路“黑”就回头了,而王福春却是是一条路走到“黑”,而且还要冲破黑暗,这才看到了曙光。

图片来源:网络

03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定居北京后,王福春的铁路系列有了新的延伸。

由于每次出门都乘坐地铁,他开始将目光投向地铁里的中国人。

他发现,如今列车上的人们大多都是“低头族”,在车厢里总是埋头看手机、iPad、电脑,而不是与周围人聊天交流,他的照片中再难有过去火车上那种“大家庭式的温馨”。

不过,时代的变化并没有改变王福春摄影的热情。近年来,他一有机会还是会登上火车或高铁,继续拍“火车上的中国人”。他相信 ,“火车上的故事是变少了,但从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