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会听到“林青霞说张曼玉对自己的颜值很不自信”,也会听到王健林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宣扬“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
王健林经典名言“先挣它一个亿”
就连马斯克的妈妈,梅耶.马斯克,一个身居高位的“成功”女性,也曾在其自传《人生由我》里说:
我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怀疑自己不够可爱,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怀疑自己没有魅力,终于熬到了四十岁,我又开始怀疑自己早衰。更别说我隔三岔五就觉得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无论是作为创业者还是作为母亲。
对女性而言,自我审判与自卑几乎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惯性,而对男性而言,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朝好的方面去塑造思维,也几乎是一种惯性。
当“普信男”从杨笠那里说出来后,在网络森林里滋生疯长,的确能说明两性之间的这种差异和情绪点爆发之因由。
为什么是“普信男”?
今年3月8日妇女节,“探探”发布了一份《北上广深单身女性在线社交洞察》,报告显示,“普通却自信”“不恰当的身体接触”“说贬低女性的话”成为女性在首次约会中最反感男性特质TOP5。
《北上广深单身女性在线社交洞察》(图源:探探)
结合来看,“普信男”之所以成为负面词汇的关键一目了然:这里的“自信”,并不是针对自我,而是指向他人的,是指对女性缺乏尊重,甚至随意冒犯。
在传统社会,两性权力分化明确,可如今,尊重早已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准则与最关键的尺度。
比如,部分“油腻”的中年男人在酒桌上对女性开黄段子,且认为这是一种乐趣,甚至是情趣;比如,将女性不愿意与自己在一起草率归因为“我不够有钱”,这些都属于向外归因,而对自身的素质、性格、人格等方面却缺少反思。
当然,性别反过来亦然。比如当年的凤姐,对自身认知不足,对他人要求过多,也是贬义意义上的“普且信”。
宋茜在《下一站是幸福》饰演的贺繁星遭到同事年龄的讨论
因此,“普且信”攻击的不是自信的普通人,而是自以为是的普通人。“普信男”指代的则是站在性别立场上,作出令人不适举动的男性。
没人嘲讽“普信女”,因为在传统那套观念里,女性天生是一种带着“弱”本性的物种,她可以不够强,因为她可以以弱者姿态,向男性寻求保护。
与“普信男”对应的是“成功男性”,是那些站在利益与资源顶端的男性,人们嘲讽“普信男”,一部分是真的出于一种慕强心态,瞧不起不够强、不够有资源及权力的男性群体。
回到张昆玮同学遭受的网络暴力。将一个人公开为自己征婚的行为视为“自信”,当然是粗暴的。直白一些说,那些针对张昆玮的征婚帖张口就来的攻讦,大多数都是人身攻击——丑、矬、土。
杨笠重申她那句“普且信”的话
婚恋关系中的刻板印象与外貌羞辱并不少见,比如用身高比喻男性“残疾”,用格子衫标记“沉闷无趣的程序员”,这些就像对女性的身材、年龄等条件挑剔一样。二者同时存在,某种程度上,争论熟多熟少,没有实质意义。只不过,男性对女性的挑剔,如今竟然被找到了一个新词来形容——“普且信”。
关于“普且信”,就此打住。
性别议题如今是讨论许多问题的切入口,它打开了一些曾长期被遮蔽的视野,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值得被正视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有一些声音与现象是被立场遮蔽的。性别问题有时和阶层问题相交织,如果不加分辨,最终只会徒增口水战,使彼此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