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人们可能用扔石球的方式狩猎。”“那就是他们的‘子弹’!”
“这个磨制石器叫石锛,可以加工木器。”“像削铅笔一样吗?”
“不同年代器物上的装饰有不同的特点。”“嗯,就像衣服一样,今年流行红色,明年可能就流行绿色”……
牛牛听得很认真,机智的回应逗得“哥哥姐姐们”十分欣喜。
3月9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林森(右)在现场为牛牛(中)和妈妈(左)讲解考古知识。
当林森把一件残缺的印纹硬陶器物递给牛牛时,她紧张得不敢伸手,眼睛却亮亮的。“我不敢动,我觉得它好脆弱。”几分钟前,她亲眼看着林森踩在积水中,把它从淤泥里挖出来,兴奋地拍手尖叫。
她的白色小手指,触碰在裹着泥的陶片上,学着考古学家的样子,一点点清理这些出土器物。一个很爱干净的小女孩,此刻全然忘记了泥水。
3月9日,抵达考古地,牛牛蹲下仔细观察。
“你现在知道考古学家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了,还想当考古学家吗?”指着林森平时吃饭休息的简易工棚,张晓平笑着问女儿。“我现在更想当了!”牛牛的“兔耳朵”飞舞起来,“我今天特别特别地开心!”
3月9日,牛牛展示考古发现的物品。
妈妈的注视
张晓平的一天开始得更早些。早上7点,她悄悄起床,出门买菜,准备早饭。
从医院回来,她打开记录本,登记女儿验血的结果。各项检查指标依序排列,正常的用黑笔写,异常的用红笔写,治疗和身体状况也都记录在册。这份笔记,每天都在更新。
3月9日,张晓平记录牛牛检测血液的指标。
在女儿面前,张晓平不会刻意避谈病情。孩子很聪明,瞒是瞒不住的,“人的恐惧源于无知”,她乐于把女儿当作朋友,平等交流。在她眼中,女儿并非“异类”。
张晓平只有一次“失控”。当医生刚告知她女儿确诊的消息时,她“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但十秒钟后,她静了静,深呼吸,立刻恢复理智:“我们要怎么治?”
她要求自己短时间内接受现实,调整情绪,积极治疗。“你虽然生病了,但是一定会治好的,到时候还得上学。”哪怕在病房,别的小孩都在看手机,她也要让牛牛看书。
白血病治疗过程艰难又痛苦,牛牛一度听到“扎针”二字就开始发抖。张晓平看在眼中,疼在心里。去年4月,牛牛连续治疗,身心疲惫难当,张晓平心里一横,“好,今天咱们不打针了,去爬山!”
那天她们去了玉皇山。张晓平看着牛牛在山上荡着秋千唱着歌,觉得窝心地幸福。
张晓平总是温柔地陪伴和注视着女儿。
化疗前,牛牛不愿剪掉长发,担心朋友们会“不喜欢”她。张晓平把朋友请到家中玩耍聊天,解开了女儿的心结。女儿变成小光头,张晓平说“牛牛小光头真可爱呀!”住院治疗耽误了上学,牛牛要读两年四年级,张晓平说“真好,回去牛牛就是学霸了!”
没有人生来坚强。张晓平选择了坚强,就真的可以越来越坚强。这份爱的力量,把牛牛紧紧地包裹起来。
在跳头遗址,张晓平拿着湿巾跟在牛牛身后,随时准备帮她擦手,却始终没忍心打断。
3月9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林森(左)在现场为牛牛(中)和妈妈(右)讲解考古知识。
“哇,好复杂啊,我看不懂。”牛牛翻阅着桌上的考古发掘报告。
“这世界上的知识太多啦,我们慢慢学。”张晓平望着女儿,眼里有了憧憬,“妈妈也跟你一起学。”
张晓平相信学习能让人有价值。但她不着急,女儿能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治好了病,她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她的梦想可以慢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