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0年代初开始,中国向苏联学习,开始发展应用数学,一些高校在1957年后开始设应用数学、计算数学等专业。1952 年 7 月 1 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成立,华罗庚被聘为第一任所长。他在发表的就职报告中,提出了中国数学的三大发展方向: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并强调,要重在基础,不急于要青年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华罗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但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对应用的重视大于基础。
“文革”后,几乎陷于停滞的中国科学发展开始缓慢恢复,最先开始放开的,正是数学领域,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数学家被树立为科学家的典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数学才迎来真正的稳定发展期。
田刚说,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最近20年,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比如北大引进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年轻老师和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者,现在的北大学生已经能接触到国际上最前沿的一些数学方向。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的数学水平与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以专为研究生开设的高级专题课为例,北大数学中心教授刘毅就发现,这类课程在美国的顶尖大学很普遍,一般是学者围绕自己正在做的研究或五年内的新成果讲解,都是最前沿的领域,一学期换一个话题。但国内则缺乏这类课程,一方面因为一些最新领域的研究者都在国外,另一方面,也和总体的学科建设有关。比如,在有的学校数学系,只有一两个强势方向,在其他方向没有基础,缺乏老师,也因此招不到学生,形成不了规模,进一步更难招到老师,形成恶性循环,其关键还是缺乏人才。
杨乐还指出,现在,表面看起来研究工作普遍化了,但很多年轻人做的不叫研究,叫“描红”。“不包含任何创新的东西,人家做个东西,他也跟着描一下,然后自称我的工作比国外某某著名教授还要好,实际上是按照人家的框架、步骤重来一遍,中间个别的地方稍许处理的好一些。”他说。
他认为,年轻数学家要有魄力和激情,要做大学问,以解决重大问题为目标,这个过程会很艰难,不断遇到挫折,也会时常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但年轻人一定要有毅力,坚持下去,屡败屡战,不走别人走过的老路,从根本上打破他人的框架,只有这样,最终才有可能做出突破性的成果。
杨乐说,现在,和上世纪初、中期相比,整个数学世界的图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的领域更多了,每个领域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所以和天赋相比,努力才是决定一个数学家是否能做出突破性成果的决定因素。
陈省身曾说,数学是他唯一会做的事情,他随身的口袋里总带着笔,睡觉的时候也在想数学,早晨醒来后,赶紧记下灵感。
一个好的数学家,其实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或许还有一台咖啡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