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漫步已成往事 翟志刚十三载依然“枕戈待战”

2021-04-14 07:20:53 作者: 太空漫步已成

制图:李晗

2008年,翟志刚在进行出舱舱门操作训练。航天员中心供图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航天员中心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08年9月28日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

-------------

神舟七号升空,中国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重大关键技术的辉煌时刻已过了将近13年,航天英雄、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刚也已55岁。在春风荡漾的4月天,这位每天满负荷训练时刻准备重新冲上太空,再做太空漫游的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独家专访。

“2008年年初我进入神七第一乘组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具体任务,直到发射前半年,我才知道自己将成为太空漫步第一人!那时我进入航天员大队已经10年了。”翟志刚告诉记者。

飞天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伴随着火箭的轰鸣声,由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的神七飞行乘组开始了飞天之旅。

“飞行到第13小时,我和伯明开始进行轨道舱状态检查和舱外航天服组装、测试和在轨训练。海鹏在返回舱值守,随时监控飞船运行情况,并掌握我们两人的操作进度。”

“飞天”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中心科技人员研制的,它就像一个小型航天器,能够在太空中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太空组装舱外航天服,是一项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原计划用16个小时组装完成,而实际上用了近20个小时才组装好。这是因为,天上的操作和地面有很大区别,在地面上很容易做到的事,太空中就可能变得很复杂。比如,拧一颗螺丝钉,着力点控制不好,有可能螺丝没有转动,人却旋转起来。

当时是中国人第一次出舱,3位航天员又都是第一次上天,他们一直在适应天地间的不同。

准备漫步太空操作步骤多、难度大、精度要求高,连续工作使航天员十分疲惫,却不能停下来休息,实在累极了,也只能闭上眼睛几秒钟。而此时,他们对失重环境的生理适应还在继续,由于血液“头向分布”,人就像在地面上一直倒立,感觉头眼肿胀。航天员的身体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

尽管之前作了万全准备,出舱时,还是发生了两个“意外”——

一个是,开启舱门遇到了麻烦。轨道舱泄压到了1千帕(大约是标准大气压的1%),完全符合开启舱门的条件。然而,翟志刚记得,他当时用力拉了3次,舱门却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他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空间出舱活动。

翟志刚跟记者解释,出舱之前,他们必须将气闸舱抽成真空。“不然,外面气压低里面气压高,舱门就打不开”。但泄压速度实在太慢了,舱内所有设备都是从地球来的,都在一点点地释放携带来的气体。

这时,刘伯明递过一把开舱辅助工具。大家心里都清楚,使用辅助工具撬开舱门,就有可能给舱门密封造成损伤,直接关系到3人能否活着回去。“我是一名航天员、是一名军人,是一名党员。党和人民派我们来执行这次任务,就像作战中指挥员下达了夺占阵地的命令,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作出什么牺牲,我们也要坚决执行命令、坚决完成任务!”翟志刚说。

翟志刚用辅助工具撬了两次,每次舱门刚打开一点缝隙,残留的气压就会把舱门紧紧压住。最后,他拼尽全身力气,用力一拉,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此时,第二个“意外”出现了,耳机中传来一阵报警声:“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

轨道舱正是翟志刚和刘伯明身处的舱段。此时无暇多想,“我和伯明眼神稍作交流,彼此心中便达成了默契:就算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我毫不犹豫飞出舱门,他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把五星红旗递到了我的手中。人们从电视直播中看到了我在神舟飞船舱外挥舞五星红旗的场景,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当时我和伯明已经作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如果发生不测,就把这挥舞国旗的画面作为向大家的永久告别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