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观点| “十四五”制造业范式变革的四大趋势

2021-04-16 18:45:39 作者: 赛迪观点|

本文作者:赛迪智库产业政策法规研究所 念沛豪 栾群 张学俊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支撑要素和组织方式等范式的变革。当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具备整体实现范式变革的基本条件,也进入了需要范式变革才能实现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就需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推动制造业范式变革,注重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注重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注重推进制造业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注重构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组织架构和产业集群。

一、我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四大范式变革

在发展动力方面,从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向自主创新的内生驱动转变。我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得益于抓住了全球产业大转移契机,利用外商投资和跨国贸易带来的技术外溢,加快在国内形成大量产能。然而,过去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换来的是外企即将淘汰或者不够先进的技术与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中低端地位;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大背景下,即便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外部带动效应也已无以为继。从外部环境看,发达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打压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其试图通过产品断供、技术封锁将我国锁定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我国技术引进面临代价高昂、受制于人、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以往获取国际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渠道已经不通。从国内发展看,只有通过自主创新而非技术引进,才能不断突破前沿、空白领域,实现更多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性转变。从创新规律看,未来多领域技术交叉融合趋势将更加突出,技术产品迭代将更加快速,企业需要同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及其他主体组成协同创新网络才能实现技术突破。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就必须加快推动以往依赖技术引进和“跟随式”创新向立足于国内的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提高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自持力。

在生产模式方面,从传统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造甚至颠覆原有的传统生产模式和业态。如果不顺应发展大势加快生产模式转变,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和规模优势未来就有被严重削弱的风险。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从本质上极大提高了制造系统的性能,也在改变着制造业竞争力版图。比如,机器换人的推进,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甚至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如,疫情促使网络化协同模式加快应用,正在重构产业链上各类主体间的联系和分工。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绿色增长、实现绿色生产已成为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往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被限制和淘汰。制造业企业可通过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提供“有形产品+增值服务”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仅聚焦生产环节、提供有形产品的传统企业势必将失去竞争力。只有把握住制造业生产方式加速变革的大趋势,推动我国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升级,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具备发展新优势。

在支撑要素方面,从以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向依托高层次生产要素为主转变。过去,我国制造业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廉价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等初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支撑,但这一情况近年来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这些初级要素的成本上升迅速且具有一定的刚性,导致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快速弱化,不少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遭遇瓶颈。另一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逻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更加倚重知识、技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更加依赖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各类要素的集聚和融通。在以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工具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类似石油和电力的战略性资源。为海量数据的获取、处理、传输提供基础性支撑的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将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产业治理体系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各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产业生态竞争和对数据资源的争夺,能够率先集聚各类高端生产要素、建立完整产业生态和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国家必将占据先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