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二季第三讲顺利举办

2021-04-17 19:17:13 作者: “中国物质文

4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学术系列讲座之“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第二季第三讲在教一1205顺利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王仁湘老师以“五味六和——历史好滋味”为题,梳理食物的发展历程,漫谈饮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四千年前的面条、两千年前的烤肉和藕汤……当饮食遇到考古,便不仅仅是珍馐美馔,更是来自历史深处的好滋味。王仁湘老师指出,饮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考古不仅仅关心出土实物,更关注饮食的“味外之味”,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可以丰富饮食文化的研究。接下来,王老师在丰富的图像资料的帮助下梳理了蒸饼、煎饼、面条、饺子、烤肉串和火锅等多种食物的发现史。当中国人早已掌握的蒸食技术遇到自西亚传入的小麦,便形成了“蒸饼”;迟至六千年前,饼铛开始出现,煎饼开始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之上;自青海出土的四千年前的饸烙面在今天的北方依旧十分流行,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条文化;今天,我们的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宋代的粽子遗存,从饮食的角度充分彰显了端午节的悠久历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记》、汉代画像砖和《齐民要术》中都有关于生鱼片的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谱记录了近百种美食的做法,同时还出土了近150种食材。

另外,王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陶鏊、蒸笼、染炉等炊具,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器物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饮食文化的弘扬不仅需要考古发掘,更需要现代创新。王老师还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饮食实验考古项目”,其目的在于将来自历史的好滋味端上今日的餐桌,为传承饮食文化遗产走出一条新路。

互动环节,王仁湘老师简略介绍了筷子和漆器的发明和使用,并就食物与养生、商周时期的数术与饮食之关系等问题做出解答。同学们在大饱眼福之余,对饮食考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

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副院长姜萌教授主持。姜老师在总结中指出,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人类的历史发展,离不开饮食的发展。王老师的讲座,既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注意到饮食研究与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关系。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个讲座,初步领略中国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对相关问题也产生研究兴趣。

“中国物质文化常识” 系列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务处、明德书院联合主办,主旨在于提升强基计划(历史学)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历史学)同学们的基本素养,引导同学们的学术兴趣。本学期系列讲座共设7讲,围绕古人的衣食住行展开,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历史感和常识水平,帮助同学们体会历史的魅力。接下来的第四讲是4月21日柏芸研究员带来的《揉木与煅金——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与特点》。

文 宋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