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是水滴的重要股东,也是其多项服务的提供者。
招股书提到,腾讯从2020年开始向水滴提供营销服务,到2020年底,这一费用达到1.872亿元。此外,腾讯集团还向水滴提供云技术服务,过去三年产生的费用分别为760万元、1500万元、2690万元。
营销费用占7成,免费筹款撑不起保险生意
水滴公司旗下的业务最早被大众熟知的是水滴筹。你也许不止一次在朋友圈看到,“XXX是我的家人/朋友,得了癌症,请伸出援助之手”。但凡是认识的人,捐出10元、50元、100元,积少成多,患者总能筹到数万元,解决燃眉之急。而即使不认识患者,不少网友也愿意献出一份爱。这种既解决患病者的求助需求,又能让普通网民践行慈善的方式,一度非常火热。
现阶段,水滴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来自流量、业务,以及监管层面。
王超指出,现在水滴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没有自己真正的根据地。“虽然公司营收在翻倍,但亏损也在增加。营销费用很高,证明公司并没有定型,还没有找到稳定的流量来源。”
所以未来,水滴需要探索新业务弥补水滴互助这样的过渡业务,同时解决流量问题。如果其不能深挖自有流量,又找不到新的流量来源,随着互联网领域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公司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此外,互联网保险属于互联网金融领域,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趋严,虽然水滴主动终止了互助业务,但目前也只是暂时安全,还存在不确定性。“如今水滴挤入保险业正规军里,和野蛮生长阶段相比,会有很多的不适应,需要把合规放在第一位。”王国军说。
这也让成立于2016年的水滴公司一路高歌猛进,到2020年,水滴已经完成D轮融资,腾讯几乎在每一轮中都跟投,另外也不乏IDG资本、中金资本、高榕资本等明星机构的身影。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超过3.4亿人通过水滴筹累计为170多万名患者捐款370多亿人民币。水滴筹对筹款患者是0服务费,招股书也显示,水滴筹业务未产生任何收入。根据深燃此前的了解,用户在水滴筹的爱心捐款并没有变成水滴公司的收入,相反是水滴补贴费用,给用户提供免费筹款工具。
也就是说,水滴筹在水滴体系内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通过这个工具聚集流量和教育用户,公司进而将这些人转化为保险用户。
不过,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过去三年来,众筹业务为保险市场引流的占比逐年降低,具体来说,在2018年,水滴保险的流量有46.5%来自水滴自有流量,到2019年这一数字下降为23%,到2020年占比仅仅为13%。来自第三方的流量占比逐年升高,过去三年,大约1.9%、34.8%、44.9%的流量来自第三方流量渠道。
来源 / Pexels
对应着水滴的支出来看,2020年,水滴营销支出为21.31亿元,营收占比为70.4%。这也说明随着业务发展,水滴自有流量已经无法支撑业务增长,必须通过外部营销投放以获取流量。
但同时,尽管随着保费收入的增长,内部流量转化比例在下降,第三方流量占比在提高,但是来自自然流量和老用户复购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18年的12.96%上升到2020年的38.53%。随着进一步运营和提高产品力,或许能形成健康的内生性生长和持续性的增长方式。
水滴方面自己解释公司亏损的原因是,“业务扩展和品牌推广,导致对第三方流量渠道的营销费用增加”。
同时,在水滴筹业务身上也存在一个悖论。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向深燃分析,从流量层面来看,众筹业务是水滴公司获取用户最好的方式,水滴以筹款业务起家,有股东腾讯的支持,其可以在朋友圈分享筹款信息,但这个主营业务不挣钱,主要目的是为能赚钱的保险业务倒流。
“但目前来看它很难利用这个流量去盈利,这个模式有天生的缺陷,如果大力推广,公益性质的众筹产品有可能扭曲变形引发危机。但如果不推广,水滴筹这个流量入口可能会枯竭。”王超说。
事实上,在经历了几次舆论风波后,水滴公司确实在众筹业务上没有那么激进了,与之相随的是,公司不得不花大价钱去买流量,营收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公司的亏损。
流量不稳定、业务缺失,水滴的保险之路好走吗?
回看水滴的成长历程,作为一家成立5年就能冲击IPO的公司,离不开背后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