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说不可】落选大展,什么是你的“致命伤”?

2021-04-20 12:01:57 作者: 【飞说不可】

26届国展入选作品,范显海《沙场点兵》

这件作品的题材是“朱日和阅兵”,当届国展周期(2015—2017年)重大事件之一,占了“重大”的便宜,这个题材肯定是“不俗”的。而且一般摄影师无法进入阅兵场地,这就让题材带有了一定“独占”的优势。作者能把自己的职业优势发挥到选题过程当中,是很聪明的做法。

26届国展入选作品,向文祥《温暖的小手》

平头百姓确实拍不到阅兵,但是这个生活场景就是谁都拍得到了。我们说职业艺术家“深入一线采风创作”,还要取一个“下基层”的姿态。 基层影友深入自己周边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姿态,想不深入都不行。我相信这样的场景每个影友的生活中都能遇到,都有机会拍到。但是这个画面人家作者抓到了,你没有抓到,这就是差距了。

02

关于呈现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互联网时代更没有“绝对冷门”的题材。不管你选择什么题材,最多只是“相对冷门”,和你竞争的人少一点,总还是有别人拍摄过。这时候,你的 题材已经和别人一样了,呈现就不能再一样了,否则怎么显得比别人强呢?咱们的影友,很多时候喜欢“和别人看上去一样”,拍出大量视觉垃圾。当然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糟粕的体现,不能怪大家,但是在大展当中,没有辨识度的锅你只能自己背。

我们还是看看往届国展的入选作品,选择不一样的呈现形式,才能脱颖而出。

26届国展入选作品,唐小平《7天连锁酒店形象广告》

这是一组“给酒店打广告”的照片,一般的酒店广告大家都有印象,拍个大堂拍个客房拍个餐厅,越富丽堂皇越好,看起来彰显自己的尊贵气质,但是 千人一面,宣传效果并不好。而且“七天”这个酒店属于亲民化的连锁酒店,气质也不以尊贵见长,用传统方式拍肯定不出彩。唐小平的作品一反常态,突出个性,突出连锁酒店亲切、有趣、人性化的一面,一样的主题不一样的呈现,马上眼前一亮鹤立鸡群了有没有?

26届国展入选作品,秦家福《红旗渠畔修渠人》

本作主题是向劳动者致敬。这个主题正常的拍法是“展示劳动场景”+“展示今天幸福生活”,不但比较平庸,而且客观上也做不到,施工毕竟是几十年前了,想新旧对比也对比不起来。作者找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点——红旗渠工程始建于三年困难时期,当时中央的政策是与民休息,不上马重大工程。但是林县又到了不修渠过不下去的地步,所以 红旗渠一开始是一个林县自力更生的工程,偷偷开工上级干脆不知道,全靠老百姓义务付出才坚持下来。作品照片墙的形式以建设者头像围绕红旗渠修好的图像,来体现林县百姓对工程的重要意义,其实 题材和手法都不是很新鲜,这俩一结合,新鲜了!

03

关于主题

我们先跳出摄影,用大家都熟悉的文学做个例子。 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首先都是个好故事,文笔反而在其次。比如《西游记》和《水浒传》,是先有民间的零散故事,再由文学家整合的。其中一些段落民间故事粗糙的痕迹很明显。可是故事精彩,文笔粗糙也能厕身“四大名著”。相反,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文笔真的精彩绝伦,但是内容相对空乏的多。说实话,除了个名字,你还能想起一句吗?

回到摄影, 摄影作品是作者主观思想寄托在图片表象上的产物。有文化有素质的读者要认可作品,首先认可的还是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不是表象载体。评委的思路,也不会故意忤逆着“高端”读者来。所以一件作品的主题深度,才是最后决定作品“档次”的核心要件。

我们拿中国影友最喜欢拍,又最不会拍的风光为例吧,一次我上三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