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风云”后“治未病” 健康气象纳入申城重大疫情“联防联控”

2021-05-10 16:48:59 作者: 先“知风云”

图说:上海市气象局的大气环境采样装置,采集的大气成分将进入仪器实时分析,为先知系统提供参考 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近期,印度疫情失控,牵动全世界的心,疫情防控问题再引关注。

在上海,疫情防控早已成为公共卫生的新常态,不乏许多创新举措,其中,健康气象首度纳入申城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就是其中之一。

健康气象,这个名词看上去很“新鲜”,但实际上它很“古老”,在我国古代著名医书《黄帝内经》里早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精髓,遵奉四时阴阳,外避风邪,方能防病养生。到了现代,与天气相关的疾病为数不少,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其实,近10年来,上海的气象部门联合卫生部门,在这一新型交叉学科里创新探索,研发了不少气象相关疾病风险预报产品,已在悄然惠及申城百姓。

图说:上海市气象局徐家汇环境气象观测站

更前沿 拓荒式探索

2011年11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上海市气象局建设,它是国内成立较早专门从事气象与健康交叉学科应用基础研究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也正是在这里,上海的气象和医学专家“联手”,开启了对健康气象的探索。“健康气象是门交叉学科,学气象的要了解医学知识,学公共卫生的得要学气象。”上海市环境气象中心总工程师、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彭丽就是“拓荒者”之一。10年前,生于70尾巴的她,带着气象部门抽调的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人”团队,从基础知识入门,翻阅文献,咨询专家,一家家医院、一个个部门“跑”收集数据,成长为复合型的健康气象“人工智库”。

彭丽和她的团队以及合作伙伴通过人群流行病学和毒理学实验研究,了解了天气、大气污染与普通感冒、儿童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疾病的关联性,首次在上海地区研发了儿童哮喘、COPD的气象环境风险预报技术。

如今,在上海的浦东新区,一旦天气波动剧烈,有患哮喘患儿的家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等就会提前收到疾病气象环境风险预警,“助医网”、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呼吸天使”等新媒体平台也会针对患者定向推送“预警”。

图说: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的“人工气候环境暴露系统”实验仓

更科学 毒理学揭秘

在复旦大学东安路校区西北角的25号楼里,“隐匿”着一间其貌不扬的实验室。“镇室之宝”是“人工气候环境暴露系统”,布设了多条管道、实验瓶、探测仪器,可以模拟极端、污染天气等自然气候。“健康气象研究依靠气象、环境和健康大数据,但是,要想让风险预报更精准,毒理学方面的研究与验证不可或缺。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在复旦‘安家’的实验基地。”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的85后高级工程师周骥是暴露仓设计主力。他告诉记者,2012年,实验室有了一个初步想法,想要自主设计一款可以模拟自然气候的仪器,能进行极端天气模拟和颗粒物、有害气体的综合暴露实验,解决当时实验普遍不能采用自然吸入式暴露的难题。

“当时,我和团队四处寻找可以合作研发暴露仓的厂商,但这样的实验平台在国内尚无先例,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可以生产的技术条件,联系了上百家企业,没有一家合格。”正在周骥一筹莫展的时候,复旦大学的合作伙伴给研发团队推荐了两位有经验的专家。有了研发参谋,终于有一家厂商同意合作。2015年,人工气候暴露仓成功研制,2018年初,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现在,该平台已经向很多研究机构共享开放。当初的健康气象“新人”周骥也成长为“专家型人才”,成为联合培养导师,与兰州大学共同培养公共卫生专业领域的研究生。

更贴心 个性化提醒

家住浦东新区宣桥镇的王老伯是一名慢阻肺的老患者。以往,一到季节转换、气温起伏剧烈的时节,老毛病很容易发作,所以,他对天气预报特别关注。但从去年开始,王老伯再也不用日日紧守预报信息,为他私人定制的“健康天气预报”主动“送上门”。去年12月13日,一场“换季式”冷空气突袭,一举把上海送入冬季,最低气温跌到了0℃左右。但在冷空气来临前两天,王老伯就收到了来自气象和卫生部门联合提供的疾病气象环境预报和健康指引信息,提醒他开启取暖设备注意保暖,污染时段减少长时间户外活动。同时,他还接到了社区医院家庭医生“云电话”,提醒及时增添衣物,减少外出,防止加重病情。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