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双系抚育: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保障
养一个孩子,首先需要一对夫妇。一个孩子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这种男女搭配的抚育体系,在人类学上就叫做“双系抚育”。
生殖有两性,是由生物的本性决定的;而抚育有双系,却是社会制度影响的结果。
在动物世界,不少雄性都是只提供精子,抚育幼崽都是雌性动物的工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也有“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说法。所以说,双系抚育不是出自我们的动物本能,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人类社会会从只有母亲的单亲抚育,变成了父亲和母亲一起参与的双系抚育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回归到生育制度的目标上来。
生育制度的任务,就是要源源不断地给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的社会分子。
这就要求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教育需求:既能吃得饱、穿得暖,又能得到足够的教育,养成健全的人格,掌握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技能。这么一来,就决定了抚育过程的两个特点:抚育的时间成本高,抚育的要求也高,光靠一个大人很难满足要求。
现代社会有一种叫“丧偶式育儿”的家庭现状,讲的就是母亲或父亲在育儿上的缺位,结果养出了不少问题孩子。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单亲家庭也能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孩子。
一个原因是,在现代社会,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男性和女性在性格和能力上的定位和分工,也越来越模糊。另一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复杂,知识更加精确,分工更加细化,这就使得一部分抚育工作不得不从家庭转移出来,交给学校和培训机构来负责。
所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时代在变化,生育制度的内容自然也会改变。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双系抚育的原则在今天有些松动了,可毕竟它还是社会的主流。
既然双系抚育不是人的本能,社会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双系抚育的呢?答案很简单,两个字:婚姻。
3.婚姻:人为确定的双系抚育的结构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把贞操观念看得很重,女孩子婚前不能有性行为,婚后更是不能和丈夫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否则就是通奸,在古时是个很严重的罪名。
有了这样的观念先入为主,大家自然就觉得,婚姻就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洁性的。
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中国社会以外,七大洲四大洋里,有很多民族并不反对在婚前发生性关系,甚至对于婚后的性行为也没有约束得那么紧。
纵观人类社会不同的文明之间,对性行为的约束有松有紧,可对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只有结了婚的女性才能生孩子。如果未婚先孕,就得找男方负责、尽快结婚,否则就成了家族的耻辱;而非婚私生的孩子,如果没能被其他夫妻领养,也会被社会所排挤,甚至在有些地方是要被残忍地溺死的。
所以,结婚的目的是什么?它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仪式,人为地来确定一个双系抚育的结构。至于限制两性关系,其实是社会为了防止婚姻关系不稳定,影响到双系抚育,所以顺带给加上的,而不是婚姻本身的目的。
所以,在一个由婚姻构成的家庭里面,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抚育关系,血缘关系反而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