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丨北川重组家庭的13年:家庭变大了,生活变好了

2021-05-12 23:13:54 作者: 回访丨北川重

5月12日,张建军和妻子母贤碧去了北川老县城,去祭奠他们在“5·12汶川地震”中失去的爱人。

13年前,张建军是表弟,母贤碧是大他一岁的表嫂。地震那一天,表弟失去了妻子,表嫂失去了丈夫。最后,他们在亲属的撮合下组成了新的家庭,携手走过了5·12地震之后最灰暗的日子。

2009年,张建军和母贤碧组建新家庭时的结婚证照片 受访者供图

张建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13年前,他们的孩子都还小,现在一个个都成家立业了。虽然他和妻子还在外面务工,但家庭越来越大,日子也越来越好了。再工作几年就“退休”回家养老了。地震后两个家庭的重组

曾经,张建军很爱自己的妻子,母贤碧也和前夫生活幸福。如果不是那一场地震,两家人还是亲戚。春节的时候,两家会相互串门,一起在家烤着火,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但地震改变了这两个家庭。

母贤碧和前夫的合照 受访者供图

2008年5月12日,母贤碧还在当时的北川县城一家餐馆里打工,地震时,她刚从馆子里跑出来房屋就垮塌了。但在对面工地上干活的丈夫却没有这种幸运,他被埋在废墟下,再没出来。当时张建军在上海打工躲过一劫,而他的妻子和父母却在地震中遇难了。

张建军和前妻的合照 受访者供图

一个失去了丈夫,一个失去了妻子。当时,张建军的儿子15岁,母贤碧的儿子17岁,尚未成年。两个家庭都面临着非常大的生活压力。

地震一年以后,一些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人开始重新组建家庭。张建军妻子的姐姐看到他一个人生活不容易,而失去丈夫的母贤碧带着一个儿子,生活也很艰难。于是,将他们两人撮合在一起。毕竟,日子还得过下去。

最初,两人的儿子都很反对。因为两家本是远亲,还同住一个院里,张建军的儿子叫母贤碧“舅母”,而母贤碧儿子称张建军“姑爷”。曾经的亲戚一下变成父亲母亲,两个孩子都感觉很别扭。

两边亲戚们都给两个孩子做工作,“都是40岁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不多一个人照顾日子怎么过?”“找一个了解的人总比找一个相互不了解的人踏实。”最后两个孩子同意了。结婚时,他们就都住在绵阳的安置板房里。

结婚那天,他们买了两斤肉,还买了两斤糖果给周围邻居散发。除此之外,那天没有任何特别。照了两张照片,都是因为办理结婚登记证需要用。结婚花销,包括9块钱的结婚证工本费,总共只用了60元左右。

2009年,在一家机构的赞助下张建军和母贤碧走进一家婚纱影楼准备补拍婚纱照。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13年时间,家庭变大生活变好

张建军说,母贤碧的娘家在北川邓家镇,震后很长时间交通都不方便,结婚的事情她很久都没有告诉那边的亲戚,“大家都受灾,都比较困难,通知了人家还要来赶礼,我们也没有钱筹办婚礼。”张建军说。

当时在板房里结婚,家具就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小桌,一台21英寸的长虹电视,还有一台洗衣机,那是张建军地震后回家抢救出来的物品,他从北川搬到了绵阳,床上的被子是政府发的,屋中间的隔帘是熟人送的。

2009年春节,张建军夫妇和另一对重组家庭夫妻俩在北川仁家坪板房区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图

就这样把婚结了,两人都没给对方提别的要求。地震的时候,他们的财产都被埋了。靠政府每个月发放的救济款和亲戚救济过了一段时间,然后就开始外出打工。

他们两个儿子,当时一个17岁在上职业学校,一个15岁在北川中学上学,都需要照顾。母贤碧身体一直也不太好,一年四季不离药,基本只能在家找点零工做,同时方便照顾两个孩子。婚后不久,两人继续出去做工。

张建军说,实际上就是两个人抱团取暖,共同生活。后来,政府的安置房修好了,一家人才住进了新北川县城,开始谋划新的生活。几年后,两个儿子都成年了,开始工作挣钱,张建军和母贤碧外出打工。几年下来,日子也顺了很多。两个儿子先后成家立业,一个家庭变成了三个小家庭。现在大儿子30岁,孩子6岁了。小儿子也结婚有了小孩。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