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磅宇宙”的说书人︱走近科学

2021-08-02 19:17:06 作者: “三磅宇宙”

本栏目由 “世界科学” 和 “赛先生”联合出品本篇报道围绕201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脑科学科普”展开,该奖项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凡及教授获得。

“人类只有认识了脑,才真正认识了自身。”这是多年前杨雄里院士为“名家讲演录”丛书所著《探索脑的奥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的卷首题记。

大脑对所有的人都极具吸引力,我们不妨说,它犹如一部神奇的秘籍。潜心破译释读这部秘籍的群体是脑科学家,而为了助益社会公众领略这部秘籍的风采,又需要善于娓娓道来的“说书人”。脑科学“说书人”面向的听众背景不同,阐释的内容深浅各异,表达的形式自然丰富多彩,采用的方法亦各尽其妙。但是,无论你怎样考量,顾凡及教授无疑都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说书人”。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凡及教授(已退休)

01

2020年11月12日,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加强作品评论 繁荣原创科普——顾凡及科普作品研讨会”上,顾先生本人的发言题为《走上科普之路》。

面对顾先生的大量科普作品,听了这篇发言,我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退休了,不免会想想自己做些什么好。但是,能够很郑重地思考以什么作为“余生的事业”者,却未必很多。“事业”二字,分量重啊!顾先生的决心是:“以科普著译作为余生的事业”!

顾先生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同年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任教。

1961年至1965年曾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生物控制论。

1979年调到复旦大学任教,直至2004年在教授、博导岗位上退休,其间于1983年至1985年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

顾教授的主要工作领域是生物控制论和计算神经科学,科研教学成果丰硕。

2004年退休之后,潜心脑科学的科普著译,今据未必完整的统计,已出版科普著作10本,译作4本,短文逾70篇。

顾先生自认退休后的这十几年是他做得比较好的年头,“因为有充分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写作、翻译与脑科学有关的科普作品,并乐在其中”。诚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并非罕见,但要搞清楚这迢迢千里如何走,却又谈何容易?

就此而言,顾先生的科普历程也堪为楷模。他概括自己的起步点是“努力写出熔科学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于一炉的脑科学故事”,此类书的主要目的是引起读者对脑和心智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向读者介绍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最新进展。内容不求其全,每个故事皆可独立成篇,每一篇都从曲折的发现故事,或令人不解的奇事,或当前的某个热点说起,最后说明一个科学道理。

结果共出版了4本书:

《好玩的大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脑科学的故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心智探秘101》(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年)

《脑科学的新故事——关于心智的故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顾先生的第二步是“努力讲清楚我们现有的脑科学知识是怎么来的,力图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他很赞赏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坎德尔(Eric Kandel)的见解:了解以前的科学家对问题怎么看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不但想知道哪些思想路线最后取得了成功,而且也想知道哪些思想路线最后失败了,并且是为什么失败的”

顾先生进而引申:“这一切不正像是一部谜团重重的悬疑小说吗?你还能想出有比揭开脑和心智之谜更难的谜题吗?另外,这部小说到结尾还没有真相大白,还有许许多多疑问有待澄清,有许多地方有好几种可能的不同解释。即使是柯南道尔和克里斯蒂也想不出这样的作品。”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