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余万条公民信息在“裸奔”

2021-08-04 08:40:21 作者: 5000余万

按照“市场价”,带姓名和手机号的身份信息一般是1.2元至1.5元一条,不带名字的纯手机号只要两三毛一条,这些个人信息在圈子里被称为“料”。

第一次尝试,王超从一个名叫“林听风”的网友手中买下了一些“料”,然后着手从网上找买家。他加了好几个类似的群,主动在群里表明手上有个人身份信息的数据,群里总是很快有人向他询价。

按照“行规”,王超先发了几十个数据给买家“测试”,这是为了验证数据的真实性。买家觉得可用,就会成百上千地购买。

王超从中赚差价。一条带名字和手机号的信息能赚两三毛差价,纯电话号码的数据只能赚2至5分钱。收到钱后,王超便把写有个人信息的Excel文档通过手机发给买家,完成了第一笔生意。

他说,虽然利润低,但倒卖的数量多。

去年11月前后,王超拉来朋友阿龙和阿松入伙。阿龙告诉办案民警,他曾怀疑赚不到钱,但王超说比上班强多了。只过了两三个月,阿龙就从王超手中拿到了一万块钱的“分红”。

三人分工明确。没客户时,三人各自看手机群里发布的求购信息“接单”,或者在QQ群里搜索带有“贷款”或者“WD”(即“网贷”)关键词的群,加进去寻找潜在客户;找到客户后,一人谈价、一人收钱、再由王超统一发货。

交易一般通过支付宝或银行卡转账,为了逃避追踪,他们还有多款更隐蔽的聊天和收钱软件。

越来越熟悉流程后,王超也玩过一些手段。他曾假装找上家买数据,以测试的名义先要一些数据加到自己的数据库中,然后拉黑对方。

还有一次,有人要买在网贷平台上已经申请过贷款的人的身份数据信息,他们假称有,把三个人和几个熟悉朋友的号码发给对方测试。之后,对方付了2500元,要买100条信息。但王超收到钱后马上拉黑了对方。

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王超靠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赚了十几万元,除去购买数据的成本,据王超估计,盈利至少八万块钱。

5000余万条公民信息在“裸奔”倒卖公民信息的群,有些群用“水果群”或暗语伪装。盐城警方供图

按“料”定价

在这条贩卖个人信息的产业链中,王超只是其中一环,他还有上线和下线。

根据王超的供述,警方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多名上线和下线,至此,以他们为纽带的非法窃取、层层倒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黑灰产业链逐渐清晰。

最初和王超合作的上家网名叫“林听风”,王超花了四万多块钱,从“林听风”手中买了十几万条信息。后来“林听风”不干这行了,拉黑王超的联系方式后消失在网络中。

王超称,他还从另外两个卖家手里拿过货,但他们只在网上交易,王超也只有他们的网名。在这次抓捕行动中,其中一名卖家落网,另一人也被警方锁定。

除此之外,他还有不少下家。

这些下家中,张成(化名)做的最“专业”。33岁的江西人张成曾经就读于南昌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曾在几家知名企业工作。2019年,他注册了一家网络科技公司,专做网络推广。

2020年6月份,他在微信群里发布网络推广广告时,一个陌生人主动加他微信,问他有没有申请网络贷款人的资料。当时,张成还不知道能靠这些信息赚钱,“只是答应帮他找找看。”

张成告诉办案民警,以前在发布网络推广的群里也看到过有人发布买卖个人信息的广告。他主动联系他们,询问了出售流程,也加入了倒卖信息的队伍。

根据张成的经验,公民信息根据被窃取的时间不同,被圈里人分为三大类:“实时料”、“隔夜料”和“历史料”。“实时料”指的是最新获得的一手数据,即刚被窃取的个人信息,这种料最好卖,因此价格最高,通常能达到一块钱左右一条。

但再放几天,“实时料”就成了“隔夜料”,只能卖5分到0.15元。“历史料”则是已经在圈子里倒过几道手的,价格最便宜,一般打包卖,一万条只要20元钱。

张成表示,根据这些“料”用途和来源不同,又可以分为“快递料”、“学生料”、“化妆品料”、“楼盘料”等,包含姓名、电话、地址、学校、专业、快递公司等信息,方便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