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民生视线)

2021-08-20 08:00:39 作者: 为青少年营造

打开家庭和教育论坛,类似的抱怨不少——“娃突然让我对镜头刷脸,后来才知道是登录账号”“拿了他外公身份证去重新注册”“模式里的内容太幼稚,孩子根本不爱看”……

记者下载了几款热门的短视频平台、游戏和社交平台,体验后发现,“青少年模式”通过时长功能来约束青少年行为,的确能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技术漏洞,模式水平参差不齐,仍有完善的空间。

例如,有的社交平台输入登录密码,进行验证即可开启“青少年模式”。如需关闭该模式,只需要再次输入登录密码。有的短视频平台,尽管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只要把APP卸载重新安装,就能够恢复成原始模式……

专家分析,“青少年模式”设计得够不够好,重点在于两个因素。

其一,“青少年模式”能否精准识别青少年用户。无论是未成年人盗用成年人登录名和密码,还是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册,或者是哄骗成年人刷脸应付验证,本质上都是抹掉自己的未成年人身份信息,令系统无法识别。

其二,“青少年模式”内容能否符合青少年需求。如果切换成“青少年模式”,内容没有任何分级,给17岁孩子和给10岁孩子看的内容差不多,或者内容缺乏丰富性和趣味性,都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排斥抗拒心理。

针对“青少年模式”中的一些技术漏洞,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一些互联网企业围绕技术和内容这两个关键因素,也正在探究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如逐步推广注册实名制,据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正在进行改革,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在告知后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该措施已于今年7月逐步放量实施。

为了更好地确认用户身份,人脸识别技术也正在扩大应用。在“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痛点问题上,已有平台重设规则,当有人企图设置或重设未成年人保护模式时,会核实是否为家长本人,防止被孩子绕过家长私下修改。

加快技术升级步伐。面对家长苦恼的“退出卸载后重新进入就会令模式失效”,有的平台开始调整,假设未成年人已在“青少年模式”状态下,当使用同一账号登录不同终端设备、不同操作系统时,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假如卸载软件重新下载,一旦重新使用同一账号再次登录,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等。

不难发现,围绕“青少年模式”的技术设置正在变得愈发复杂与精细,但无论如何,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是关键。专家指出,当前显然还有部分网络平台没有处理好商业目标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在“青少年模式”上被动应付、敷衍了事。同时,在推广防沉迷技术过程中,精准识别青少年身份更要严格保护好个人隐私,充分尊重用户权益。

防沉迷不能只依靠技术层面,相关部门、企业、学校、家长等各方需要形成合力

受访专家呼吁,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完善“青少年模式”相关的技术手段。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楚洁认为,不同网络场景适用不同未成年人保护模式,适合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也并非适合所有产品。各产品形态下对青少年保护的有效方式也有所区别,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专家指出,在内容上,平台也应该积极配备青少年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切实提高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内容供给,让网络空间成为适合青少年的成长空间。

“但是,再厉害的技术也有可能被破解,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不能只依靠技术层面。”陈楚洁表示,互联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相关部门、企业、学校、家长还需要共同发力,促进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养成文明、健康、有益的网络使用习惯。

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赵霞提出,在青少年接触网络时,家长应该及时履行网络教育职责,安装过滤软件、控制上网时间,也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上网习惯,避免给孩子带来不良示范。“家长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和青少年一起学习新科学、新技术。”

学校的网络素养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专家认为,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升网络信息获取、辨别、分析、批判、学习等各种能力,这是互联网时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