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医托”出现 网红带货医美项目或违法

2021-08-26 15:57:35 作者: “新型医托”

“新型医托”出现 网红带货医美项目或违法

消费者需增强对医美机构、医生资质和设备、针剂的合法性认知

□ 本报记者 王 洋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女子在杭州华颜医疗美容机构接受做吸脂填充手术后,因全身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该事件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涉事医美机构曾多次受到行政处罚。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曾有多位网红为该机构带货。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红直播带货医美项目、医美kol图文带货正在发展为“新型医托”。更有律师表示,只有医疗结构才可以从事相关医疗项目的诊疗服务,网红带货医美项目或违法。

合法性认知有待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近期发生的多起医疗事故中,涉事机构夸大宣传、医生不具备相关资质成为主要问题。

以杭州华颜医疗美容机构为例,据国家卫健委医生执业注册信息显示,为该女子进行吸脂手术的主刀医生医师级别仅为“执业医师”,执业范围为外科专业,被质疑无三级手术资质。

“杭州华颜医美所做医美手术等级为三级。”一位参与《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制定的医生告诉记者,我国对医疗手术权限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三级手术需要高年资主治医师或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开展手术,或者低年资主治医师须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2019年我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000家,其中医院类占29.1%、门诊部类占32.9%、诊所类占38.0%。国家对不同等级的医疗美容机构所开展的医疗美容项目都做出了严格规范与限制,然而,在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当中,依然存在15%的机构超范围经营的现象,如诊所没有设置整形外科,却开展了双眼皮手术;门诊部不可做三级、四级手术项目,却开展了抽脂手术、颧骨降低术,均属于违规行为。”艾瑞咨询高级分析师赖贞对记者说道。

此外,消费者在判断自身购买的医美项目是否合法方面也不甚了解。据统计,有投诉意向的用户对于医美机构、医生资质和设备、针剂的合法性认知都低于整体用户的认知水平。

赖贞表示,由此可推测有投诉意向的用户对于合法性的认知不足。“如工商营业执照并不等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可合法开展医疗美容,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并没有相关的医师执照等。目前,仍存在消费者对于哪些是轻医美、微整形项目,需要去具备哪些资质的场所开展模糊不清,合法性认知有待提升。”

网红带货医美项目或违法

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各大平台纷纷推出医美直播。但值得注意的是,具有风险的医美项目,也在被当作普通的消费产品售卖,出现在各大网红的直播间里。

“网红直播带货医美项目、医美kol图文带货正在发展为‘新型医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通过社交平台发布产品或服务使用的心路历程、研究对比及前后效果,成为医美被广泛传播和推广的主要方式。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网络内容社区及KOL与互联网医美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获取轻医美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比分别为40.80%和26.8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整形外科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安阳向记者表示,根据我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非医生人员不得从事医疗美容诊疗工作,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诱导患者过度医疗。“针对‘网红’的医美宣传,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只是将自己使用产品的客观体验和评价对外发布,网红与产品厂商之间不产生利益关系,那么,这仅仅是一种消费体验,只要是没有明显的恶意宣传,网红对产品质量不承担责任;第二种情况,如果’网红‘是基于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将产品的宣传文章、视频发到网上,或在直播中进行宣传,实际上就是医疗机构的‘代言人’,属于广告法律关系,受广告法的约束。”安阳说道。

此外,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于鲲律师向记者介绍,网红直播带货医美项目,可能会违反《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医疗美容是医疗行为,医学是科学,讲求严谨,非医疗人员发布广告,既不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不能从事医疗广告宣传行为。”于鲲律师表示,“而当下,有些网络红人没有查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实广告内容,就对医疗产品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保证,就在公共领域大力推荐,一旦给消费者造成损害,会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