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从来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大话题,也从来都是社会暖心的一大写照,它的存在,无疑是为社会增添一份光彩,照亮生活。
晚年的王光美倾力于打造一个公益项目——“幸福工程”,这个项目主要是救助贫困母亲,因此它又名“救助贫困母亲行动”。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幸福工程”是怎样诞生发展的呢?它的运营又是如何呢?
建设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有着8000万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直逼上亿,发展的困境可想而知,因此国家也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政策。
虽然这个政策直观地以肉眼可见的成效控制住了人口的增长,但是它带来的“后遗症”更是不容小觑。
在这个政策之下,在这近亿的贫困人口当中,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渐渐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贫困母亲。
她们当中很多人都生活在极度的贫困状况之中,不仅生活上温饱难觅,缺乏粮食,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而且在精神教育上更是落于下风。
她们当中80%以上都是文盲,享受不到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基本社会福利,可以说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最底层”了。
此外,她们大多数都是生活在边远山区、地域偏僻的地区,那里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生活水平更是不用说了,十分低下。
然而“祸不单行”,她们当中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患有一些疾病,据统计,其中大约有50%的人患有妇科疾病。
当这些特殊人群的状况传播开来之后,很多人都唏嘘不已,虽然当时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人人小康,但是对于这类人群很多人还是持同情态度的。
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母亲以改变她们的生活现状,帮助她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个伟大的工程就此诞生。
1995年2月,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人口报社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共同创立了这个“希望工程”,及“帮助贫困母亲行动”。
自这个项目诞生以来,王光美就开始关注了,她也是一名母亲,对这些贫困母亲更是感同身受,有着不一般的共鸣。
功夫不负有心人
王光美是这个“希望工程”的首任组委员主任,她对这个工程的上心程度十分深,甚至于一天二十四小时几乎都在考虑着它的未来。
她始终秉持着“动员社会资源,关爱贫困母亲,提升发展能力,建设幸福家庭”的希望工程的宗旨,不断发展壮大它的规模。
而由于这个工程历史上并没有先例,有的也只是一些“小打小闹”,并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它现在的组织框架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实施起来都寸步难行。
此外,这个项目的资金来源有限,需要帮助的人群又是如此之庞大,这些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只能缓解“燃眉之急”,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关于它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迫在眉睫,毕竟万事开篇难,很多事情在一开始都很难坚持下来,需要付出千般万般的努力。
王光美更是动员了自己身边的最大“人脉资源”去发展这个希望工程,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耗在了这个项目方面。
据王光美的女儿刘亭亭描述,“母亲似乎总是在忙,常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家里的座机电话也整日响个不停。”
她说自己的朋友们总问她为什么家里的电话经常占线,因为一直都是母亲的“希望工程”的电话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