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西二旗中关村软件园,互联网公司大楼在晚上依然灯火通明。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近日,人社部和最高法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为企业“划红线”,这意味着明确“996”和“007”工作制度是违法的。
所谓“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时间从早9点到晚9点,中午、晚上各休息1小时,每天总计工作10小时,一周上6天班。而所谓“007”,则是指从0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
这一消息,牵动许多人的神经。
“996”是违法的
“996”工作制当然是违法的。
其实,相关法规早已有规定。
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相关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应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应不超过40小时。
《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显然,“996”大大超过了法定工作时长。
自1995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行双休日。
也就是说,我们习以为常的“双休”,其实在我国也不过才施行二十多年。
而在近几年,在互联网大厂等一些用工单位,逐渐出现了取消“双休“的倒退现象。比如,“996”和“007”。
一些大厂“双休”制为何出现“倒退”
那么,这种“倒退”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认为,工资水平从较低水平提高时,劳动者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以获得更多收入。但如果工资继续提高,劳动者就会倾向于减少工作,选择休闲。
这是因为,收入的边际效应递减,钱足够多了,劳动者就倾向于认为,休闲比收入增长更重要。
简单来说,在这一阶段,工资更高了,人们反而不愿意增加工作时间了。
不过,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965年,大学学历的人,比高中学历的人,不但收入更高,闲暇时间也更多。然而,到了2013年,本科学历的人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却比高中学历都没有的人多2小时。
经济学家们认为,这是因为“替代效应”:即不工作等于放弃金钱,工资大幅上涨会使得休闲变得更昂贵,以至于学历更高、收入较高的人舍不得去休闲,而是选择加班加点工作。
这种变化的时代背景就是信息技术革命。
技术红利下,新商业模式的“赢家通吃”模式,放大了“替代效应”:如果当上了赢家,收益非常大。
于是,激烈竞争之下,成功人士、互联网新贵都成了“工作狂”,全年无休。创业、期权、奖金、分红,这些都激励着管理人员加班,并带动整个公司、行业乃至全社会加班加点工作。
2020年8月12日晚,在雨中送外卖的骑手。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中国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翻番,财富效应驱使人们勤奋工作,“996”也应运而生。
然而,当前,新技术正在放缓。
技术升级的边际衰减非常明显,对消费的刺激效应,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效应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其带来的行业增值也相应变小。
此外,人口红利也逐步在消退。
随着经济下行,技术红利逐渐淡化,行业增长趋缓,互联网创造财富神话的效应减弱,上市的红利没有了,期待的期权溢价没有了,已经无法激励员工拼命了。自然,“996”也维持不下去了。
所以,近一段时间,各互联网大厂都纷纷宣布停止“996”,有的宣布取消大小周。
但是,靠企业自发行为,仍然不够。
因为员工个体相对企业,总是弱势的,所以需要加强执法。
为什么有人愿意加班
当然,也应该看到的是,舆论中呈现出来的诉求,和实际愿望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