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高铁辱骂母亲后弃母下车 引发网络热议 背后真相是怎样的?

2020-12-08 10:33:53 作者: 女子高铁辱骂

  “静音车厢”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的有益探索

  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及计次季票等新型票制产品。“静音车厢”是我国在香港以外地区的首次探索。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赵非回应说,“静音车厢”服务的推出,主要是基于京沪高铁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而制定的。

  不少旅客都有过在车厢内被噪音打扰的经历,“熊孩子”的哭闹和追逐嬉耍有人接打电话声音太大,有人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噪音几乎是所有高铁乘客都要面临的困境。“静音车厢”体现的不仅是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更是公共服务人性化的一种有益探索,值得其他公共管理部门效仿与推广。

  “静音车厢”这个概念一推出,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民众除了给予肯定之外,也有观点认为,何为“静音”不好界定。其实,“静音车厢”只是铁路部门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当中的一种,和其他创新举措一样,“静音车厢”反映旅客呼声,引导创设良好旅行环境,这是公共服务走向精细化的一个样本。

  设置“静音车厢”,是为了保持旅途安静,维护良好乘车的秩序,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静音车厢”是公共服务意识与水平的一个“小提升”。旅客可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途径自行选择“静音车厢”,从本质上来看,高铁设“静音车厢”与地铁“同车不同温”有异曲同工之处,旨在尊重旅客自我约束和相互制约的选择,充分体现服务精细化人性化。

  当然,设置静音高铁车厢,不意味着在其他车厢可以肆无忌惮地制造噪音。选择的“静音车厢”,相当于是订立一份契约,相关部门升级服务的同时,公众也能够以相应的公德标准要求自己,作为旅客,既然选择“静音车厢”就要遵守相关规定,不管是在什么车厢,只要是公共场所,每个人都要遵守乘车规则、遵守社会公德,进而推动自律升级。

  改革没有休止符,服务永远在路上。“静音车厢”既是尝试也是倡议,其关乎契约意识、关乎自觉自律,在社会不断进步、道德不断提升的前提下,“静音车厢”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必然会受到很多旅客的青睐。期待着更多部门增强以人为本意识,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儿女如何和父母相处

  1.放平心态最重要

  子女结婚成家后,重新组建了家庭,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有些做父母的可能就感到受了冷落,或多或少有这种感觉,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成了别人的人,和自己不那么亲近了,时间久了会有怨气,认为是儿媳或者是女婿从中挑拨。这时候,做父母的放平心态非常重要,子女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离开了父母,这是自然规律,这是我们的子女人生的一个阶段,我们从小就盼着子女快点长大成人,他们为人父母了,独立了,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2.保持各自的独立空间

  “好孩子,下周来,奶奶做好吃的”

  有的父母选择和婚后的子女住在一起,但能够相处融洽的却不是太多。主要是因为两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差别,比如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做父母的年龄大了,生活起居可能比较有规律,时间久了就会有隔阂。子女结婚前睡懒觉做父母的可能没有什么感觉,顶多做好了早饭一遍一遍催着起床,但是如果儿媳或女婿睡懒觉,等着你做好早饭去叫起床,你可能就受不了。起居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的差异会导致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紧张。因此,儿女结婚后,父母要有独立的空间,各自遵守各自的生活习惯,隔三差五的互相走动走动,团聚一下,和谐相处,相安无事,这也是距离产生美。

  3.父母切忌唠叨

  “父母唠叨这么多,都是为你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