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至今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说法,它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出了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的规律,将一年划分为总共二十四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由于“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周年运动,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公历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前后相差只有1-2日。其中:
春分是在每年的公历3月20-22日交节。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夏至是在每年的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秋分是在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南半球相反。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
冬至是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冬至节气,意味着开始进入寒天,民间便开始“数九”计算寒天了,从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当数到九个“九天”,此时寒气已尽,天气就暖和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标题:春秋分冬夏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