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眼中的袁隆平

2021-07-28 18:08:29 作者: 家人眼中的袁

以为他会闯过这一关

“原来希望他能战胜病魔,闯过这一关,结果还是没有挺过去。”袁隆平的弟弟袁先生是某高校退休教师,他向记者介绍,哥哥今年3月10日摔了一跤,左腿受伤,“老年人害怕摔跤,受到损伤之后用药起了反作用,对身体伤害比较大。”袁先生表示,哥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处处为人着想,哥哥逝世令他心情感到很沉重、很难过。

他不爱热闹

袁隆平去世的第二日,袁景辉在袁隆平家中见到袁夫人邓则。袁景辉是袁隆平的远亲,平日管袁隆平叫“伯伯”。他对邓则说:“袁伯伯的梦都一一实现了,一辈子,值。”他又介绍了袁隆平生前支持自己做的红色文化展馆。邓则流着泪握了握他的手,说:“好,红色文化好。袁先生对有梦想的年轻人很支持的。”

两人没有再多说。“袁伯母身体还行,就是一拨拨地接待人,情绪有时刚刚好,又激动起来。”袁景辉说。

“人实在太多了。”袁家一位亲属说,今天亲戚来都是派人去接才进得了门。“谁也没有料到场面会这样大。虽然很感谢大家,但其实他(袁老)生前并不喜欢热闹……”

同行眼中的袁隆平

“袁先生每年都要出国两个月,培训国外的一些水稻专家、官员。我们俩都是湖南人,在菲律宾期间又住在一起,一块吃饭一块散步聊天。”作为和袁隆平有过亲密接触的同行,王凯荣说,袁隆平是一个很实在、很开朗、很幽默的人,对看准的事会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追求。

“我说我也是搞水稻的,他就主动和我聊天,期间我也聊起了有人在议论他的杂交水稻,这些人说他的成功是运气大于努力。袁先生说他不在乎别人议论,‘他们说他们的,我做我的,反正我做出来了’。”王凯荣回忆道。

王凯荣被袁隆平的豁达和真诚所感动,在他看来,袁隆平这位老先生说话不会拐弯抹角,不会耍手腕,不愿意开会,就想在农田里专心做业务,实实在在地为农民为国家做点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上。

“当时我对杂交水稻不太懂,就请教他杂交水稻有什么优势,他告诉了我关于水稻的雄性不育问题。”王凯荣说,因为水稻是自身授粉,所以会有一部分雄性植株不结果实,这就会限制水稻的产量。如果这一问题能够解决,那么水稻的产量将会大大提升。

摄影师眼中的袁隆平

2004年,袁老在三亚工作期间,海南日报记者张杰曾为其拍下一组照片,并珍藏至今。通过这组老照片我们能看到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袁隆平。

张杰回忆,袁老身上没有一点“大人物”的架子,他这样调侃自己,“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1.69米高,60公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

3月30日,基地大院里,人们忙着挂条幅、放鞭炮……庆祝袁老获得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走在路上,袁老发现地上有个未燃的鞭炮,他弯下腰,用烟头悄悄点上。

炮声响起,走在后面的助手们被吓了一大跳,他则像看好戏一样哈哈大笑起来,“孩子王”本色暴露无遗。

“小伙子,我可是主攻手哦!”排球场上,袁老冲着我说。

他对自己的球技很自信,结果开局就不小心把球砸在同队队友的后脑勺上,引来全场的嘲笑。袁老则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脸上挂满歉意,向队友再三道歉,结果没忍住,自己也笑了起来。

与助手们打排球,是袁隆平在三亚生活的一部分。

袁老喜好运动,喜欢球类运动,对棋类也兴趣浓厚,但他最骄傲的是游泳。从1968年起,袁老几乎每年冬天,都会到海南南繁基地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而每次回到三亚,都会偷空去海里畅游。

3月31日下午,忙里得闲的袁老,在家人与助手的陪伴下,再次来到三亚湾游泳。

助手向我悄悄透露,“游泳打球不算什么,袁老骑摩托车那才叫厉害,他甚至前后买过17辆摩托”。

最后张杰说,我眼里的袁老,没有一点神秘,他真实的性情,让我感受到了特有的亲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