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我国不少地区都曾经发生过盗墓事件,古往今来皇宫陵墓都是盗墓者和考古学家常光顾的地方。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群就在北京昌平燕山脚下的明十三陵,就有这么一群守家陵陵人三十年如一日担负起守卫皇墓的任务。早前建国以来就有计划进行发掘帝王陵墓,可是只要是参与挖掘十三陵的人都无一幸免,接连发生的怪事越来越多~~接下来就由女模网小编带大家来瞧瞧吧!
明十三陵灵异事件之谜
我国重点文物保护之一就有明十三陵,在明十三陵一共埋葬过13位皇帝,是世界上埋葬帝王最多的墓陵。在建国以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有计划性地发掘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地宫,一共占地面积为1196平方米,都是用青石修建而成的,里面还有七座重四吨的汉白玉石门,没有梁架只有石为拱卷,共有文物3000多件出土于它,更有四件国宝: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首次对于十三陵的公开发掘起源于1955年10月4日一篇《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这篇报告是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等几位在中国文学界颇有地位的人发起的。虽然当时我国的考古技术水平根本没法应付这样巨大的发掘工作,但是最终上级做出了最后的裁决—同意发掘。可是在发掘中不断发生灵异事件多起, 邪气重重, 明十三陵挖掘至今无人能解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掘时的灵异事件吧!
明十三陵首次挖掘定陵出土,棺椁会诅咒人命
1955年12月初,“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由吴晗和其他几位发起人组成的委员会,28岁的赵其昌负责发掘工作队的队长。他们首先是对长陵进行的发掘,但是发掘工作进行了三天,一行人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对于长陵的位置也是根本摸不清楚,在这一路寻找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不少怪异的事情:两个月内雨水不止,附近的村庄中的女性出现一些癫狂行为,而且行为怪异的人也是数不胜数,村民目睹这一情形之后马上要求考古人员中止发掘计划。
考古专家们被逼无奈只好将目标转为定陵,定陵的挖掘和长陵比较起来那就顺利多了:挖掘工作没进行多久,一个工作人员就发现了定陵的钥匙——一个刻有“隧道门”的石条,有了“钥匙”让他们没过多久就找到了地宫的入口,就这样顺利的开始挖掘定陵。
定陵一出土一场报应便随之一起来到——发掘伊始,天空中电闪雷鸣,守陵的石兽历经百年都安然无恙却在此时被雷劈了一个,甚至还有两个守陵人被雷电劈死。之后万历皇帝的棺椁被领导要求扔掉,结果被附近的村民捡到,一对老年夫妇将其打造成自己的用的棺椁,结果刚将棺椁打造好,两人便一命呜呼了,不到半个月的事件;而另外拾取了材料的村民,家中儿女竟有四人死于棺木之下,一人死于棺木之上。民间也有着这样的传言:皇帝的东西是不能乱碰的,因为无福消受,而且搭上了自己的命,这七人便因此而死。
怪事就这样不断的发生,甚至连参与挖掘陵墓的人都无一幸免:定陵发掘重要决策者狱中自杀,负责发掘指挥者飞机失事,开馆摄影师上吊,而且销毁万历皇帝尸骨的红卫兵也多有不幸。后人将矛头直指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在位期间,贪淫无度,将他所有能够盗的墓都盗完了,甚至连其祖宗也未能幸免;建造定陵时,在地下挖到了岩石,按照风水的说法是大不吉,但他为了省钱就凑合建了,他哪里料想的到后人的“考古式挖掘”陵墓,却搭上了多条性命。
所以当年发掘定陵引发的一场大劫难,为了安抚民心,国务院立马下达了一份"停止一切对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才阻止了更多劫难的发生,往后也形成了不主动挖掘帝王陵的政策和传统。 当年万历帝的墓地被发现时,曾被封锁这一新闻,当两年后这条消息传出后,各国考古界都惊讶不已,对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投以羡慕之光。直到1959年9月30日起,定陵博物馆才正式宣告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才使得国内外的观众得以一睹定陵地下玄宫的风姿。
如今50多年流逝,当年开掘的种种神秘和不安都已随风飘去,后人不禁感叹老前辈夏鼐先生在定陵发掘三十年之后的遗憾之言:“如果现在挖,或许后果能好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会更好。"
明十三陵惊现宫女神秘绣花鞋,吓坏执勤新兵
如果说身处大山物质条件艰苦可以克服,那么关于十三陵林林总总的神秘诡异传说,对战士来说却不是一道很容易就能突破的心理障碍。白天的十三陵雄伟壮观,游人如织,好一片热闹场面。随着夜色降临,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你不身处其中很难体会其中的诡异和恐怖,对于七中队的新兵来说,那简直就像鬼屋一样可怕。
“刚来这里时,我就听说了一些鬼故事,虽然知道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能信,可是夜里上了山到了临安大殿,惨白的灯光一照,特别瘆的慌,一上哨心里咯噔一下,还是发憷,一想到地宫里那些殉葬的嫔妃呀、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心里一个劲地犯嘀咕,不害怕才怪呢!”一位老家吉林的战士这样回忆第一次上哨时的“恐怖”经历。
在七中队流传最广的“鬼故事”就是关于宫女的一双神秘的绣花鞋,据传某日深夜,有个胆小的新兵执勤时,突然发现大殿广场上多了一双绣花鞋,开始以为是幻觉,后来他赶紧揉了揉眼睛,还是看到一双绣花鞋,给他吓得够呛,当时脸都白了。要不是有老兵带着,他甚至能瘫在地上。后来的调查结果却是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新兵也没有看错,确实有那么一双绣花鞋诡异地出现,只是那不是地宫里爬出来的殉葬嫔妃穿的,而是景区一个扮演宫女供游人合影的演员粗心大意在下班时无意丢落的。没想到这双鞋到了夜里吓坏了新兵。
没想到这双鞋到了夜里吓坏了新兵。戴银祥谈到这个岗位上的特殊性时说:“我们小分队主要值守范围是定陵,这里是真正的陵墓,也有一些流传的故事。有些描述的特别形象,谁都会多少受点影响。新战士们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他们一来就要执行上岗任务,难免会害怕。午夜时分两个人在空荡荡的大殿外巡逻,他们会有一些恐慌的心理压力。”
30年如一日深山里的“守陵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我国武警官兵在上世纪80年代进驻十三陵,担负皇家陵墓守卫任务。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在朦胧而又神秘的面纱下,忠实履行着“守陵人”的使命。早前有记者来到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记录这支神秘守陵部队背后的艰辛。
记者日前来到十三陵武警北京总队八支队七中队驻地探访。在景区内一处山坡旁,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平房小院子,灰色的大铁门徐徐打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并不宽敞的过道,勉强可以通过一辆卡车,两旁的平房一排排显得有些拥挤,通道尽头是一根旗杆,这里的一切看上去很像偏远山区的小学校园。
据了解,这里的房子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基本上都是当初发掘十三陵定陵时工作队留下来的。院子里有一个监控室,值班武警笔直站立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图像,这些摄像头可以帮助武警第一时间掌握十三陵景区重点区域的动态,以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和那些营房一样,这支部队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武警北京总队一师第八支队七中队中队长戴银祥告诉记者说:“我们这支部队拥有光荣传统,前身是抗美援朝中的大公七连。据粗略统计,自1983年进驻十三陵担任守护任务以来多次立功,处置险情76起,打击抓获偷盗破坏文物的违法犯罪嫌疑人93名。”他告诉记者,平日长陵接待游客众多,白天武警与保安、公安民警一起担负起警卫任务。夜间则主要依靠武警巡逻来保卫陵墓的安全。武警夜间巡查的主要任务是避免火灾发生和防止有人偷盗陵墓文物。
自武警部队驻守以来,处置了多次险情,为国家挽回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戴银祥的整体介绍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在这背后是一拨儿又一拨儿武警官兵用青春和汗水写就,他们背后的艰辛外人很难知晓。去北京当武警是很多新战士梦寐以求的心愿,经过层层筛选,终于圆了穿橄榄绿的梦。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新兵训练结束时却被分到了大山深处,天天看守着两座陵墓。驻守十三陵,生活条件和执勤环境都无法和城区相比,戴银祥队长说,七中队在十三陵辖区重点守护的是定陵和长陵,这两座宫殿都有价值不菲的文物收藏。“全中队加起来不足百人,人手有限景区太大,战士们倒班执勤非常辛苦。”一位战士对记者说,“在城区里单位门口执勤,至少还有个岗哨位能遮风挡雨,能喝个热水,可我们这里根本不可能。”
班长邓飞介绍说,我们每次执勤一个哨要两个小时,可是加上前后准备就得三四个小时,夏天还好说,冬天时一刮风气温能到-20℃,冻得别提多难受了,风吹在脸上真像刮刀子,浑身上下全都冻透了,回到宿舍半天都暖和不过来,怎么可能马上睡觉呢!长年累月的执勤,很多战士的耳朵都被冻伤留下了疤痕,多数战士退伍时都落下了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病。
明朝皇帝陵寝——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1] 2015年10月,国家旅游局通过暗访检查,发现明十三陵景区的主要存在外围欺客宰客现象严重,无明码标价;卫生情况差,景区垃圾裸露多,地面污物清扫不及时;游览设施不足,游客中心功能不全等问题,对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并公开通报,给予6个月时间整改。
结语:其实中国的很多名胜旅游地区都曾发生过灵异事件,但是明十三陵是闹鬼最多的地方,发生的怪事有些解释清楚有些就像一个谜团一样,就像上面说道的帝王棺椁竟然会诅咒人命,这也太不可思议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