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打仗“不斩来使”?并不是所有使者都不能杀!

2021-01-03 11:35:48 作者: 为什么古代打

  屈完一听不乐意了,回道:“楚国有方城山为城墙,有汉水为护城河,人多恐怕也派不上用场吧?”

  这话一会儿戳中了齐桓公的要害,可不是嘛,要好打,俺早就把这个南蛮子拾掇了。他成心哈哈大笑道:“逗你玩呢!”两边握手言和,签定盟约。

image.png

  齐桓公跑到陉地,才知道楚国可望而不可得,可是,诸侯联军都跟过来了,不战而退,今后还怎样混?这时,楚成王派人过来,齐桓公又是派管仲痛斥楚国,又是秀肌肉,耍够了神威,挽回了体面,就和楚国言和,还捞了个以德服人的美名。

  这样的使者,齐桓公怎样舍得杀了他们呢?

  三、敌众我寡,重金收购之,使其尽或许为我所用

  当我方处于肯定弱势之时,假如对方派使者过来,其意图显而易见,必定期望不战而屈人之兵。不管我方有多么弱,攻城略地也非易事。为了节省军事开支,当然是期望经过商洽而使对方屈从。

  这时,我方作为弱势方,非但不能开罪来使,还要好生服侍着,以重金贿赂来使,使其为我所用,或在其复命之时能帮我方说些好话,以取得最好的言和或屈从条件。

image.png

  假如一刀斩之,那么对方立刻十万火急,城门攻破之时,有或许是对方屠城之日。

  项羽攻击田氏,田氏宁死不降,公然齐国沦亡之后,项羽便大开杀戒,所到之地,片甲不留。

  结语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尽管这也代表了古代战役的一种契约精力,但也得视两边实力及详细景象而定。

  敌弱我强时,如来使有收购我方将士、欲改动我军战略之嫌,则杀之,如能为我所用,且让其归国,劝其国君屈从。

  旗鼓相当时,两边皆不想交兵,来使的意图便是为了言和,当然得以礼相待。

  敌众我寡时,好生服侍来使,并以重金相赠,使其能为我在敌方争夺最好的言和或屈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