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田赋制度是怎么样的?“租庸调”是怎么来的?

2021-01-10 11:36:07 作者: 唐朝的田赋制

  现在不同了,你有多少地,就按份额收你多少税。

  但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再给你分土地了,地步又开端自在吞并。是地主仍是贫农,看你自己本事。

  成果又回到了汉代老路,土地吞并越来越严峻,并且达官贵人还会想方设法瞒报自己的田产,然后少缴税。

  这种状况,一向连续到清朝。耕者不能有其田,任由地主来剥削。

  不由得一声长叹:苦的总是老大众。

image.png

  三、租庸调兼并成一项,一年分两次征收

  上面咱们剖析了,租庸调要靠紧密的账籍计算,并且分红三项,施行起来不免费事。

  两税制上来,直接将三项兼并了,直接收钱,分夏秋两次征收(所以叫两税制)。

  没错,不收你的粮食了,也不收你的布绢了,都换算成钱来交。

  嗯,政府省劲了,满足了。

  但大众不满足。

  曾经我交200斤谷子就好了,现在你要我交500块钱,我不光要把谷子背到集市去卖,关键是,还要被市侩们坑害。原本一斤谷子两块钱,但现在收买商勾通起来,只给我一块。

  我太难了,但没方法,只能贱卖,然后把钱交给国家。

  这还不是两税制最大的缺点,最大的缺点是,原本租庸调组成一项征收了,按理说,国家再需求执役时,就应该政府出钱去雇人。但是搞着搞着,政府又忘记了,有徭役时,依然让公民去执役。

  真是荒谬绝伦。

  到了宋代,王安石变法,又要征收免役税,这其实便是在变相重复征收了。司马光老先生对立变法,理由便是:社会财富是必定的,国家多收,公民就穷;国家少收,公民就富。

  要国富仍是民富,这就要看统治者的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