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方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逝世今后,现已实践上掌控了整个蜀国的军政大权。并且满朝文武,包含戎行之中,都是诸葛亮的人。假如诸葛亮想要替代刘禅,自己当皇帝,估量对立的人也不会许多。可是诸葛亮并不这样做。为了防止他人说他是权臣,防止他人点评他刚愎自用,当李严谎报粮草押运无法到位的时分,尽管诸葛亮明知李严说的是假话,他仍然撤兵了。也便是说,甘愿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闹不团结。诸葛亮寻求的是什么,便是“道义”。
三国时期,最不讲“道义”的人,前期恐怕便是董卓,后期便是司马宗族。董卓不讲“道义”,因而全国对他群起而攻之。司马宗族不讲“道义”,可是他们也没有轻率地夺位,而是运营了三代才取得皇位。由此可见,“道义”对他们仍然是有约束力的。
正由于三国时期有“道义”这样的正能量,因而才被后世广泛重视,在各种文艺著作中体现,而三国也变得越来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