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史书上的一些记载,赵光义还对哪些事情作过自述?

2021-05-12 20:45:02 作者: 除了史书上的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详细地描述了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并且描述了“匡义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率军回开封时,扣马进谏让士兵回兵营不要抢劫,因此赵光义就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然而李焘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加了“《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这么一个注释,这说明《旧录》的记载是赵匡胤自行约束士兵的,而赵光义及其后代编写的《新录》中记载的是赵光义拦马进谏的,这个注释表明了赵光义在继位之后,对他早年间的历史进行了太多的修改。

  宋初著名直臣王禹偁在写《建隆遗事》时表明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赵光义经常修改史书,他担心宋太祖赵匡胤对大宋开国的功劳被遗忘,因此将正史中所没有记载的汇集成册。尽管现在《建隆遗事》已经失传了,但里面记载的十一件事却流传下来,学者们结合其他书籍考证,认为这十一件事是最接近历史事实的,由此可见王禹偁所说的赵光义将太祖赵匡胤功劳修改的事情是比较可靠的。

  在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赵光义曾召集群臣说了一番话,他认为尽管太祖赵匡胤的这段历史刚刚过去,但是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有很多的缺失,因此要把这些缺失的东西重新编写。其实这是赵光义对《旧录》的记载不满意,直到大臣们在《新录》中加入了赵光义扣马进谏这个细节,换言之赵光义不满意的是《旧录》中记载的他在“陈桥兵变”中毫无作为。随着《新录》的不断修改,赵光义就成为了“陈桥兵变”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他的形象也就变得无比高大。

  “陈桥兵变”是大宋开国的重要事件,如果赵光义参与其中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他就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功臣。在五代十国时期,每次的政变都伴随着流血,无数的百姓跟着遭殃,而整个“陈桥兵变”却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如果这种“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的局面是赵光义造成的,那么无疑为他加分不少。所以就变成了是赵光义扣马进谏,宋太祖赵匡胤才下令士兵回营,因此才没有导致百姓遭殃,社会秩序没有发生动乱。《旧录》中说的是太祖赵匡胤自行约束的,但赵光义将哥哥这个功劳抢夺了,除了有为自己加分的原因外,还隐藏着更为重要的原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圣绪》中记载“太祖嘉帝英略,友爱益至,传位之意始于此 ”,这是说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看出来赵光义很了不起,所以从那时候起就有传位给赵光义的念头。曾巩的这段话表明了赵光义重构历史的最本质的用心,那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是因为自己早年间的英明神武得到了赵匡胤的嘉许,而陈桥兵变中又表现出了一个仁君的潜质,因此太祖赵匡胤才会传位给自己。所以赵光义要把自己的历史重构,使得自己在大宋开国前就已经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并且在大宋开国最重要的“陈桥兵变”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

image.png

  赵光义在成为皇帝之后,甚至于他的皇位已经非常巩固了,他开始对自己早年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耿耿于怀,他不满意史书中对自己早年间的事迹记载的模糊不清。究其根本原因,是他继位合法性的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而这不单单会影响到自己,更会使得世人对自己后代皇位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所以他要重构自己早年的历史,使得世人不再质疑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更使得自己后代的皇位不再受到世人的质疑。

  如果赵光义按照母亲杜太后的遗命,自己百年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百年之后再传给哥哥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尽管这样的皇位传递方式遵循了母亲的遗命,但是这个皇位的传递过程中有太多的不可预测,大宋王朝面临的很有可能是手足相残的血腥局面。杜太后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她不知道皇位不是家族私产,而是家庭私产,而赵光义的这一系列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大宋皇位的平稳交接,也将大宋王朝从五代十国的混乱剥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