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史书上的一些记载,赵光义还对哪些事情作过自述?

2021-05-12 20:45:02 作者: 除了史书上的

  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继位没有遵循我国历史上常见的嫡长子继承制,反而是采用了极为罕见的兄终弟及制,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后世文人学者对他的继位备受质疑,以至于很多人认为正是那晚的“烛声斧影”,才有了他坐上皇帝宝座的机会。正是他这种不合常理的继位方式,使得他自己也惴惴不安,因此他才会通过不断的造假来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通过不断的改革朝局来巩固的皇位、强化他的权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赵光义一生中有三个名字,第一个赵匡义是父亲赵弘殷所起,第二个赵光义是哥哥赵匡胤做了皇帝后,为了避讳所赐,第三个赵炅是自己做了皇帝后自创,由此也可以看出,赵光义对自己做皇帝前的历史十分看在意。这是因为赵光义在做皇帝之前可圈可点的事迹很少,史书上对自己早年经历记载更是十分模糊,所以在他继位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篡改运动。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历史重构,甚至不惜“抢夺”哥哥赵匡胤的功劳后,赵光义成为了一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文武全才,成为了为大宋开国建立了不世功勋的英明君主,而他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继位变得理所当然。

image.png

  在古代凡是做皇帝的人,出生时必然有异象,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从宋太祖时开始,皇帝出生就必然伴随着红光。赵光义既然做了皇帝,那么他的出生自然也就变得不同凡响了,《太宗本纪》记载“是夜,赤光上腾入火,闾巷闻有异香”,既然哥哥赵匡胤出生时有红光和异香,那么同样做了皇帝的赵光义,出生时自然也要有这两个标志。大家都知道这些所谓的异象都是假的,只是为了突出帝王出生时的不平凡,尽管这些所谓异象都是些假话、大话、空话,但这些假、大、空却一个都不能少。

  在去掉这些假、大、空的套话后,史书上关于赵光义年少时事迹的记载却很少,《太宗本纪》记载“帝幼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说得好听点是赵光义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领导力,跟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别人都怕他,说不好听的就是赵光义从小就调皮捣蛋,经常欺负小朋友。这从另一面说明赵光义早年间值得记载的事情很少,既没有没有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慨,也刘备那种“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豪情壮志,只好连小时候做游戏的事情都写进去,可见是真没什么可写的。

  除了史书上这些记载,赵光义对自己早年间的事情也有过自述,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做了十三年皇帝的赵光义在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下了一个诏书,在这个诏书中讲述了自己早年间的一些事情,说自己十六岁的时候跟随周世宗征淮南,并且自己“屡与贼交锋,贼应弦而踣者甚众”,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听到自己的勇武事迹后“拊髀大喜”,并且在自己十八岁的时候曾跟随赵匡胤和周世宗一起北伐。这个说法在《宋会要辑稿》中也有记载,按照这个说法,周世宗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淮南和北伐,赵光义都有参与,并且自己的勇武还得到了赵匡胤的欣赏。

  然而赵光义的这个自述在时间上就漏洞百出,赵光义是出生在后晋的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应该是后周的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然而这一年发生的是高平之战, 并没有征淮南的事情,而赵匡胤父子征淮南是在显德三年,此时的赵光义应该是十八岁左右。根据《东都事略》记载,赵匡胤父子征淮南后,赵弘殷带回来一批书籍“归以遣太宗”,这说明当时的赵光义根本没有出征。

  除此之外,周世宗北伐是发生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此时的赵光义应该是二十一岁。赵光义之所以说自己参与了这两次战争,无非是想说明自己的武功了得,在大宋开国之前就已经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将领了,但赵光义本质上是一个文人,他可能会骑马射箭,但绝到不了“贼应弦而踣者甚众”的地步。

image.png

  “陈桥兵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十分不光彩的事情,毕竟赵匡胤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上夺取的政权,但它在大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因此是否参与“陈桥兵变”对宋太宗赵光义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了赵光义参与了“陈桥兵变”,但对他的描述只有“入白太祖”这一件事,也就是说赵光义在整个“陈桥兵变”中, 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向赵匡胤做了一个汇报,赵光义尽管参与了,但是贡献微乎其微。而在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中,整个“陈桥兵变”是由赵普和赵光义共同谋划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