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中原的经济与文化怎么走进吐蕃?

2021-05-14 07:26:59 作者: 在唐太宗李世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唐朝是公认的国家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太宗继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其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image.png

  中原的制度走进吐鲁番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昌是西域大国,物产丰盛,国势强盛、高昌国的国王叫做鞠文泰,臣服於唐。唐朝派使者到高昌,要他们遵守许多汉人的规矩。鞠文泰对使者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说:虽然你们是猛鹰,在天上飞,但我们是野鸡,躲在草丛之中,虽然你们是猫,在厅堂上走来走去,但我们是小鼠,躲在洞里啾啾的叫,你们也奈何我们不得。大家各过各的日子,为什麽强迫我们遵守汉人的规矩习俗。唐太宗听了这话,就很愤怒,认为他们野蛮,不服从他,于是派出了大将侯君集去讨伐。鞠文泰得到消息,对百官道:“大唐离我们七千里,中间二千里是大沙漠,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怎能派大军到来?他来打我们,如果兵派得很多,粮运便接济不上。要是派兵在三万以下,便不用怕。咱们以逸待劳,坚守都城,只须守到二十日,唐兵食尽,便会退走”。

image.png

  他知道唐兵厉害,定下了只守不战的计策,于是大集人夫,在极隐密之处,造下了一座迷宫,万一都城不守,还有可以退避的地方。当时高昌国力殷富,西域巧匠,多集於彼。这座迷宫建造的曲折奇幻之极,国内的珍奇宝物,尽数藏在宫中。鞠文泰心想,便算唐军攻进了迷宫,也未必能找到我的所在。侯君集曾跟李靖学习兵法,善能用兵,一路上势如破竹,渡过了大沙漠。鞠文泰听得唐朝大军到来,忧惧不知所为,就此吓死。他儿子鞠智盛继立为国王。侯君集率领大军,攻到城下,连打几丈,高昌军都是大败。唐军有一种攻城高车,高十丈,因为高得像鸟巢一般,所以名为巢车。这巢车推到城边,军士居高临下,投石射箭,高昌军难以抵御。鞠智盛来不及逃进迷宫,都城已被攻破,只得投降。高昌国自鞠嘉立国,传九世,共一百三十四年,至唐贞观十四年而亡。当时国土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实是西域的大国。

  侯君集俘虏了国王鞠智盛及其文武百官,大族豪杰,回到长安,将迷宫中所有的珍宝也都搜了去。唐太宗说,高昌国不服汉化,不知中华上国文物衣冠的好处,於是赐了大批汉人的书籍、衣服、用具、乐器等等给高昌。高昌人私下说:「野鸡不能学鹰飞,小鼠不能学猫叫,你们中华汉人的东西再好,我们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欢。」将唐太宗所赐的书籍文物、诸般用具、以及佛像、孔子像、道教的老君像等等都放在迷宫之中,谁也不去多瞧上一眼。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其实非常微妙,既有剑拔弩张的对战状态,又有“和亲”政策之后的“甥舅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外交关系,让唐朝在建国初年得以休养生息,并且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国家建设和人口增长之中。唐朝与各民族的和亲“政策”,其实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政治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所衍生出来的“和亲”政策,已经完全脱离了“和亲”的表面意义。

  而唐朝的“和亲”政策真正意义就在于,在保障国家利益、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和亲”的方式各民族之间加强联系,并进行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交流。通过这个政策唐朝和其他民族政权可以形成名义上的“舅甥关系”以及所谓的“军事同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