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首千古流传的《江南春》,为我们展现了南朝古城的美好春景,也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思索。黄莺声声,清脆婉转;柳绿桃红,相映成趣;一座座小山村依山傍水,随风飘扬的酒旗随处可见;放眼望去,在那烟雨濛濛之中,屋宇重重的佛寺遗址显得更加迷离,静静地述说着曾经的繁华与沧桑。生机灵动的江南春景令人沉醉,而隐约可见的古刹旧景更惹人怀想,千里之中,竟然有多达480余座佛寺建筑,这是一种怎样的奇观?历史上的南朝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的寺庙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东晋灭亡之后,南方相继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它们均以建康(南京的古称)作为本朝的都城,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此时,在北方,鲜卑、匈奴等各个少数民族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统称为北朝。南朝与北朝一直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谁都希望能够消灭对方,进而统一全国,如此一来,群雄割据,战乱纷争,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造就了一个鲜血书写的时代。据记载,南朝时期最长久的统治也不过59年,而最短的不过23年,瞬息之间,高高在上的帝王之位已经易手,人生的惶恐无助不仅存在于百姓生活中,也体现在君主身上。
面对纷乱的世事,北方雄霸强权的逼近,百姓凄苦的哀怨,南朝君主们也希望寻找到一种解决困境的手段,它不仅能够解决急剧升温的社会矛盾,也能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而这种看不见的“武器”就是—佛教。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经典的译注流传,西域高僧的佛法传习,得到较为长足的发展。佛教崇尚的清静无为、自然淡泊等理念,与文人士大夫们所提倡的超脱、旷达精神非常契合,因此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层受到极为广泛的欢迎。同时,按照佛教所开启的大门,人们今世的苦难只是暂时的,只要诚心向佛,人人都能成佛,来世定能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这种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来世观念,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解救了身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的平民百姓,成为他们寄托希望的精神慰藉之所。在南朝时期,佛教受到统治者们的普遍追捧,梁武帝、陈武帝、陈后主都非常推崇佛教,尤其是梁武帝,更是三次舍身佛寺(不仅捐献财物,还贩卖自身为寺奴),倡导全民信佛,使得佛教成为当时的国教,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重佛崇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修建寺庙了。为了弘扬佛法,统治者们不惜花费巨资,大肆修建佛寺,甚至竞相将自己的豪华府邸捐赠给佛教所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奇谈。
有史料称:在刘宋时期,全国寺庙有1913所,僧尼36000人;萧齐时,有寺院2015所,僧尼32500人;萧梁时,修寺建刹达到顶峰,时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人;陈朝时,国势衰微,却仍有寺院1232所,僧尼32000人。这些寺庙大大小小,不拘一格,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建筑。在寺庙建成之后,统治者更是不惜财力大加装饰,从飞檐重楼,到亭台楼阁;从水榭假山到雕梁画栋,每一座寺庙都是巧夺天工的园林、金碧辉煌的宫殿,奢华富贵。作为统治中心,也就是天子脚下的皇城建康(今南京),其寺庙的数量至少有五百多座,最多时可能达到了七百多座!
想象一下当时的境况:百步之内,寺庙连接,进香之人络绎不绝,香烛之光照耀天地,烟火钟声笼罩着整座城池,难怪直到今天,南京的百姓中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出了南门尽是事(寺)”,说的就是这时候的情景了。南京城中最重要规模也最大的要数梁武帝舍身的同泰寺了。为了便于朝寺,梁武帝下令在宫外建造寺庙,最终建立起了正对宫门的同泰寺。这座气势恢宏的寺庙,就像一个大庄园,里面有六座大殿、十余座偏殿和诵经佛堂,另外还建造了六座金身、十座银身的大佛像,专门供奉在高七层的佛阁和高九层的佛塔之中,每天接受万民的敬仰,也接受着帝王的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