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在明清小说中有何记载?

2021-08-27 03:05:00 作者: 春节作为中国

  四、拜年

  过了大年三十,就是正月初一,便到了拜年的日子。《金瓶梅》中写西门庆在这一天是:

  早起,冠冕穿大红,天地上了炷香、烧了纸,吃了点心,备马,就出去拜巡按贺节去了。

  西门庆的“贺节”对象当然是官员了,与普通百姓的互拜新年自然不同。

  明朝的北京,官场拜年之俗比较特别。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主人就出去贺节,在家里桌几上放上白纸簿子和笔砚,来客只需在簿子上写上名字,就算是拜过年了,根本没有迎送之礼。这种风俗与西门庆的做法类似,只是改为由家僮“在门首接拜帖,上门簿,答应往来官长大夫”而已。

  这种不见面的“贺节”方式与当面拜年、迎来送往自然不能相比,因而引起时人的讥讽。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为此写道:

  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而不专。

  “实心”与“不专”将两种不同的拜年心态刻画地淋漓尽致,着实有趣。

  到清代时,拜年的习俗大致也是如此。至亲好友都要亲自登门拜年,若是关系疏远者只是“投刺”,类似于今天的手机拜年。在《红楼梦》中,贾母觉得来贺节的亲友太多,所以一律不见,要么和薛姨妈、李婶等人说话聊天,要么是和宝玉、黛玉、宝钗等人下围棋、抹牌玩乐。

image.png

  据说,大年初一时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穷人之家,都要用白面包水饺,称为“煮饽饽”,全国各地都是如此。还有一种有趣的吃法就是,权贵豪门之家将小型的金银、宝石等藏在饽饽中,若是有人吃到了,就代表这个人一年大吉大利,博一个好彩头。

  其实,在山东地区,不少人家在除夕夜包水饺的时候都要包上几个一毛或者五毛的硬币,等到正月初一早晨吃水饺的时候,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便是有福气。若他是学生,便代表他新的一年学业进步,尤其是新年里遇上中考、高考等大事,便意味着他能金榜题名(当然啦,这都是美好的愿望);若是男、女主人,便是他们一年工作顺利,能赚钱呢。若是老人,便代表他们新年里会健健康康的。

  五、吃年酒

  在过年期间,亲朋好友之间一般都要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以示庆贺新年。对宁、荣二府来说,请吃年酒的日子不能重复,最好隔开,否则容易被人说成是“送虚情怕费事”。在荣国府,请吃年酒的事儿还是由王夫人与凤姐负责,两人是“天天忙着请人吃年酒”,一直忙了七八天。

  现如今,从正月初二起,人们都要拎着大包小包走亲戚,其实就是吃年酒。尤其是出嫁的女儿在这天都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娘家人都很重视,早早起来做好准备。

  不过呢,因为现代人工作节奏太快,又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春节期间的走亲戚的节奏也加快了不少,很多人只是略坐坐就走了,奔赴另一家,甚至一天就把亲戚走完了,与古代热热闹闹吃年酒相比,味道可能略逊色一些。

  在春节期间,古代还有很多的娱乐活动。在北京,很多妇女儿童斗牌、掷骰子,再就是博戏、藏勾。杭州人拜完年后,少年人任意游玩,到处闲逛,观赏歌舞,唱说平话,常常通宵达旦,称为“放魂”。今日的我们大概更多的是埋头玩手机、抬头看电视电脑,希望大家过年时,放下手机,与父母亲人好好聊天,好好陪着孩子玩耍,用心体验阖家团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