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伐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史书对此又有什么记载?

2021-08-28 04:08:43 作者: 李信伐楚失败

  到了产期,李园的妹妹生了一个儿子,楚考烈王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也母以子贵,被立为王后,李园一下子就成了王亲国戚,自然也就受到重用了。

  李园受到重用后,势力逐渐壮大,但他担心春申君会泄露天机,就准备派人刺杀春申君。春申君手下门客众多,有人看穿了李园的阴谋,就告诫春申君应该有所防范,但春申君没有听他的劝告。这个门客见春申君不听,就知道春申君离死不远了,为了防止自己受到连累,他就逃走了。

  这个门客走了十几天后,楚考烈王就驾崩了。春申君入宫奔丧,被李园派人刺杀了,还被满门抄斩。春申君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却登上了王位,史称楚幽王。

  此后的楚国内忧外患,内部政局不稳,权力争夺激烈;外部秦国不断进攻,蚕食楚国大片领土。秦王嬴政九年,楚幽王去世,其同母弟弟继位,是为楚哀王。不久,楚哀王被其兄负刍杀死,负刍自立为王。

  此时,秦国已灭掉了韩魏,燕赵只剩残余势力,秦王认为灭楚的时机已到。公元前226年,秦王派王贲对楚国进行试探性攻击,王贲顺利拿下楚国十余座城市。秦王觉得楚国没有想象中强大,便决定兴兵对楚国进行最后一击。

image.png

  在探讨对楚作战问题时,秦国内部发生了分歧。分歧有两个,一个是到底先打楚国还是先打燕国,另一个就是兵力问题。李信认为,“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胆怯,请先从事于易”,但李斯和秦王早就定下了灭六国的战略方针,因此李信的意见未被采纳。秦王说打哪就打哪,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的问题上,李信和王翦有不同的看法。老将王翦认为,楚国地大,人口众多,地形复杂,若灭楚,必须倾全国之兵。但年轻的将领李信却认为,灭楚国有二十万秦军就足够了。秦王对李信自信的回答十分赞赏,而对王翦却不太满意,便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于是,秦王就采纳了李信的建议。

  秦王之所以对李信赏识有加,是因为李信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他曾以数千轻骑追击燕军数百里,逼迫燕国交出了太子丹的人头,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是秦国新一代将领中冉冉升起的一颗将星。而且,秦王和李信年龄相仿,都是年轻气盛、豪气冲天的时候,李信信心满满,渴望立下不朽之功,秦王也是意气风发,希望给李信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为秦国培养新一代的战神。

  公元前225年,秦王以李信为大将军,蒙恬为副将,率二十万秦军向楚国进发。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城,两军大胜,楚军节节败退。李信再率军攻鄢郢,破之。于是,李信督军西进,与蒙恬所部在城父会师,准备乘胜攻打楚国的首都,一举攻灭楚国。

  但此时,身在郢陈的昌平君却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陈,切断了李信的后路。李信腹背受敌,秦军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师进攻郢陈。楚将项燕趁机组织了兵力,秘密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找到时机,大败李信。楚军攻破秦军两个营垒,秦军损失惨重,七名都尉被杀,遭受了嬴政亲政以来的最大损失。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

  秦王第一次灭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史书上对于秦军这次战败记载较少,具体的战败缘由至今仍不得而知。主观上,秦王和李信一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犯了轻敌的错误,灭楚派出的兵力严重不足;客观上,秦军的后路被截断,腹背受敌,而楚军依旧有较强的实力。这两大战略原因,当是李信伐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不应当把责任归咎于李信和蒙恬战术上的指挥失误。

  嬴政明白这一点,因此李信回国后并未受到严重处罚。在后来的扫燕灭代和灭齐战争中,秦王依旧任用李信。李信一直随王贲率军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后,李信的事迹没有再被记载,但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