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根的一代”代言人——旅美女作家於梨华

2020-10-02 20:53:59 作者: “没有根的一

抓住时代心理,成功塑造留美华人艺术形象从1960年起,於梨华着意追寻记忆中童年的浙东家乡,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梦回青河》,揭露中国旧式家庭对于妇女的迫害。这篇小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1963年全书出版后又再版六次,不但被台湾的广播电台连播,还被香港邵氏公司购得电影制作权。它所受到的欢迎表明了她的成功,这无疑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增强了梨华的不断攀登的信心。

《梦回青河》的成功,使她一本连一本的作品接踵问世。其中,《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於梨华描写留美华人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写成于她到美国十三年后的1966年,次年出版即获得台湾该年的嘉新最佳小说奖。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说:“这一则不太温馨而充分象征时代苦闷的恋爱故事是于梨华小说艺术已臻新阶段的明证。”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佳利、意珊、邱尚峰等形象,尤其是牟天磊。去美国前,他朝气蓬勃、倔强、还有点野;而十年后却变成了另一个人,他的心灵的苍老、早衰主要来源于在美国独打天下的痛苦留学生生活。带着一颗空茫的心,他回台湾寻安慰、找寄托。看到深深扎根的棕榈树,他忽然醒悟到,自己是“没有根的一代”,这就是寂寞和苦恼的总根源。

“没有根的一代”的苦恼,是中国特定的政治局面,台湾和大陆长期分割的历史原因造成的。于梨华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就在于她敏锐、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心理,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这个艺术形象。《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台湾征信新闻报人间版连载三月后,即被台湾和香港的评论家认为是一部感人最深,给读者影响最大的作品,牟天磊成了读者本身的写照。多年来,于梨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在她年近七旬之际,又创作了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又一次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是北美版的《围城》。

四、心系祖国,为青年作家专设文学奖

在美国,她也抓紧一切时机了解、关心祖国,和访美的祖国亲人、文学家频繁接触,她“虽然住在美国,实在关心中国。”

她渴望与祖国人民一道,为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写给《人民日报》编辑的信中,她热诚地说:我是一个文艺工作者,不能像我许多朋友那样,回去讲他们的科学,做出比较急需而直接的贡献。这是我很遗憾的。但后来想到,如果能向国内读者报道一下美国生活实况,也是目前国家需要的。读者有什么关于美国或西方的问题,可以写信给我。我以后可以按照他们最想知道的一些事作回答。我不能回答的,我可以请教这里的朋友。

于梨华在美国尝遍移民生活酸甜苦辣,发现华人存有盲目崇拜西方的倾向。1970年代末尾,时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大批青年赴美留学,于梨华对这些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她当时在信中写道:你们来,带着我们中国绝不比人差的智慧来,带着我们特有的勤俭与韧性来,更不要忘了,带着个人及民族的自尊来。

於梨华先生一直非常关心家乡,对宁波的文学事业尤其是青年作家非常牵挂。2013年她回家乡出席活动,和镇海同乡和镇中校友严国荣先生共同设立“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於梨华先生希望能为家乡的青年作家成长搭建有效平台,推动和促进宁波文学事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