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缙云丨仁义的贤母桥

2020-10-12 20:06:38 作者: 人文缙云丨仁

“石根”是挖到了,而且桥墩要牢固,关键还在于必须把“石根”凿平。岩工都是在水中凿桥基,是否平正很难看出,稍一疏忽,工匠们就容易在没有凿平的地方叠砌桥脚,而等到叠上几层条石,长发现桥脚倾斜不正,只得翻工。建盛知道此事后,就与跟他一起负责施工的表弟赵作基跳入水中,用手仔细探摸,石根稍有不平,就叫岩工再凿。后来又针对水中作业,单凭手摸眼看的有偏差的难题,摸索出“倾东凿西、倾南凿北”的办法,“再倾、再琢,今日不成,继之来日;今月不成,继之来月;甚至今年不成,更继之以来年。一墩如是,各墩皆如是;壶镇一桥之墩如是,后之‘龙津’,‘东渡’各桥墩也无不如是”(出处同前)。由于桥脚牢固,“贤母桥”抵住了近二百年来无数次特大洪水的冲击而安然无恙,至今岿然横跨在好溪之上。

“贤母桥”工期一年又九个月。造桥工程一开工就歇不得,夏日的河床,没有一点遮阴的地方,工匠们炎热难当,自不必说,更可怕的是那两个天寒地冻的隆冬,河滩寒风刺骨,水中结冰七寸多厚,工匠们都缩手缩脚,不敢下水劳作。建盛“体素弱,若不胜衣”(续立人“继义桥碑记”),但在此时此刻,他奋不顾身,第一个“跣足入水,首先畚锸,暮方休。达岸,踝间往往凝冰未释,经冬春如一日”(出处同前)。

吕载扬祖孙三代倾尽全力建桥。“尤其难者,越岭登山,采办木石,履冰涉水,载流搬沙,身亲其事,累月经年,历久不倦”(《壶溪吕族志》)。更值得称赞的是,作为捐资者、筹划者、组织施工者的吕建盛,更是事必躬亲,身先士卒,干在最困难的第一线,实在是了不起。清道光年间有一位叫张惟孝的知县,他对吕建盛竭尽心力、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的艰苦奋斗精神非常感动,他说:人们往往都喜欢沉醉于安逸而畏惧辛苦的劳作,家中富有的人更是如此。“今慎斋独能度丰履厚之身,任沐风栉雨之役”(张惟孝“三桥合记”),不“难”乎?

四曰虚怀若谷难。吕氏一门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捐巨金赈灾建桥,“名动天子、利赖行人、德施后世”(出处同前)。特别是吕建盛,人们都称赞说“三桥非吕氏不能成,吕氏非慎斋三桥亦不能成。即成,更不能如是其完且善也!”(出处同前),而正是这位吕建盛,在大桥告竣,行人相与歌于途,居人相与庆于室,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道贺时,他皱了皱眉头,平淡地说:“我只不过是遵奉祖母遗嘱、父亲志愿,竭力去把事情办成功而已,何德何能敢受大家的赞贺啊!”淡泊名利,行大善而不以善人自居,做大事而不以功臣自居,虚怀若谷,不“难”乎! “贤母桥”建成后的第140年——即1958年,古桥被利用为临(海)石(柱)省道公路的重要桥梁,通行汽车。至今近两个世纪以来,“贤母桥”默默地冒着烈日和风霜雨雪,桥上人走车行,川流不息;桥下则经历了数十次的洪水肆虐,仍然横跨在好溪之上。美丽、雄伟的“贤母桥”,它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拱古桥,它是“仁爱”精神永恒的象征。

来源:缙云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