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般乱世之后的大统一,社会都会步入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就比如说汉朝从吕雉开始到文景二帝的统治的五十余年,就是这样的发展期,虽没之前群豪反秦和楚汉相争时来得精彩,但却是平民百姓最幸福的时光。
文景之治被宣扬成中国历史上最为标杆的治世时期,但究竟是否真的“治世”,其实也就是相对和平一些而已,因为这相对和平的时期,还是不乏打打闹闹及争权夺利的。而二帝中文帝尚可,景帝却小家子气的很,并非想象中的明君。
汉文帝是被逼上梁山的,好吧应该说是宝座而不是梁山,但其意思没差就是了。文帝刘恒就是个老实巴交的老好人,刘邦在世时他这第四子压根儿没想过上位,所以一直低调得很,估计就准备当个安乐王爷了事。
吕后专权期间没找他麻烦,多少也和这有关,后来被群臣拖上帝位,基本也是因为他的宽厚孝顺及有个弱势的娘家罢了。经历过强势的老板吕雉之后,群臣只想面对温和点的老板,所以文帝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帝,当然其理由是什么正统什么顺位,理所当然得很。
文帝被评价为“其治尚清净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是说文帝爱好黄帝老子以道家清静无为的治世方法,即是不干啥,让人民休生养息。就这样文帝期间的老百姓就逐渐富裕,步入小康了,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生命力之顽强。
文帝处理与诸侯王国及匈奴关系时也温和得很,基本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无事返家即可。讲不好听文帝也就是在大乱之后不继续压迫百姓,不跑去和人家打仗而已,但这已足以让受苦百年的老百姓感恩不已了。
按理说景帝刘启是文景之治的第二位皇帝,应该也不差,但其人品性格却实在是糟糕,和他爹的宽厚相去甚远。文帝是老好人教育孩子,不打不骂的循循善诱,有的时候会带出个熊孩子来,而刘启就是这样的熊孩子。
刘启年轻时和吴国太子下棋起争执,就拿棋盘打死人家,差点搞到人家爹造反(后来他当皇帝时真反了),若非他是太子,这性格估计早被人干掉了。后面当上皇帝后对晁错和周亚夫更是显尽自己的小肚子鸡肠,治理国家上虽和他爹差不多,但这性格实在是不敢恭维。
晁错就是那个建议削藩而导致七国之乱的家伙。诚然,削藩是晁错的建议,但景帝自己也是希望削藩的,只不过是借着晁错去执行罢了。后来事情闹大了,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叛乱,景帝就把晁错给杀了来平息叛乱者的怨气。
景帝还不敢当面对晁错说明缘由,而是以朝议事为名诱晁错上朝,然后在途中以诏书当场腰斩晁错,这就,坐实了景帝胆小怕事不负责且优柔寡断的性格了。讽刺的是,杀了晁错后七国叛乱反而越来越激烈,后面还是得靠周亚夫和窦婴去镇压平乱。晁错可算白死,但却是让景帝有了甩锅的最佳对象,可谓是为君解忧了。
周亚夫是文帝拉拔起来的臣子,七国之乱时景帝让他领军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不负帝望,仅三个月就平定叛乱扫,是景帝的功臣。可是他因反对景帝立小舅子为侯,开始被景帝惦记上,失宠后索性称病免相,但还是逃不过景帝各种试探(包括赐宴给他没切开的肉,又不给餐具)。
后来周亚夫儿子为其准备后事买了五百具盔甲陪葬,被以谋反罪抓入监狱,被诬赖“纵使生前不反,死后在地下也反”,在狱中绝食五天而死,其封国被废。考虑到周亚夫的功劳,却只因反对皇帝封自己小舅子而被如此对付,难免令人心寒。后面“死后也反”的说法更是欲加之罪得很,景帝胸襟气度糟糕可见一斑。